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书法

虚心与心虚

■傅德锋

  古语云:“谦受益,满招损”,所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也。真正懂得谦虚和能够做到谦虚的人往往是怀有真才实学的。就像那秋天沉甸甸的稻穗,头必然是向下弯曲的。相反,那些不谦虚者,目无他人,口出大言,其实是心虚的表现,看似过于自信,事实上毫无自信。就像稻田里的莠子一样,头虽然高高昂起,却是没什么质量可言的。所以,虚心二字,次序一颠倒,意思全变,不啻霄壤。

  越有学问的人越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越有品行修养的人越有可能做好学问。所以古人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些年我在全国各地参加书法活动当中,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很多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书画家大多都是比较谦虚的。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卓有成就,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谦虚低调,以诚相待。这倒不是说,6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都不谦虚,而是其中常有一些年少轻狂者,装出一副博学多才、不可一世的样子,令人生厌。年长者往往经历了很多生活的雨雪风霜,懂得了人生的不易,火气褪尽,逐渐归于平淡。而那些年轻人,往往初生牛犊不怕虎,艺术上略有成绩,便沾沾自喜,言语之间,或有轻慢,也实属正常。因为他们目前尚缺乏那个“褪火气”的过程。当然,也有一些为老不尊者,尽管一大把年纪,但却江湖气十足,本无真才实学,却装出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昂首阔步,趾高气扬,指手画脚,不可一世,令人作呕。

  就像人们为自己印制名片一样,有的人即便是印上密密麻麻的诸多头衔,也依然“著名”不起来,因为人们压根儿就对他的艺术成就毫无了解也毫无印象。有些江湖骗子,被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这大师”、“那大师”地叫着,说白了还是个不入正流的角儿,终究是骗子,徒增笑料而已。这类所谓的“书法大师”印自己的集子更是无厘头至极,把自己和启功、欧阳中石、沈鹏三位先生的资料搞在一起,硬是敢称“中国当代书法四大家”,有的还稍微“谦虚”点,把自己排在三位先生之后,说自己在当代书坛排名第四,有的居然敢把自己排在三位先生之前,说自己的书法当代第一。厚颜无耻若此,岂不令人感慨系之?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名利之心所致了,而是毫无自知之明和道德修养的体现。

  有些地方的书法圈这些年来已经发展到了一种混乱不堪的程度,立山头,搞派系,互相掣肘,排挤打压。为在社团、协会争个主席、副主席的位子,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正常的名利欲望一旦冲破道德底线,就变得非常可怕!假附加成分以在社会上推销自己的低劣之作,与欺骗和盗窃何异?尤其是很多国家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跻身社团担任要职,从而打造自己的“小金库”,其实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索贿”。

  陕西省书协改选和周一波事件引发了一场空前大讨论,时值整顿不合规、不作为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深入,一场清理书画协会的战斗已经打响。虽不敢说会完全达到预期之目的,但至少可以使以往的不良风气出现很大的改观。这对那些打着弘扬传统书画艺术旗号而实则为自己打捞名利的兼职和退职官员形成巨大的震慑作用,使他们不再敢明目张胆地变相进行权力寻租,让书画界少一点官气,多一点清新空气。

  写不好字,就去当书协主席或副主席、理事之类,就是一种太过于自信的做法,说到底还是一种不自信,还是心虚的表现。终究是内在不足,外在补充。而不看字之好坏,完全以身份职位、官衔高低论价的所谓收藏,其实是一种非常恶俗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进一步助长了书画界官本位思想的泛滥。今日之官已非往日之官,科举制度未废除之前,凡官员,大多都是懂书法的,且大多都对书法下过很多实际的功夫,因为那时候,书法是为官者的必修功课,所谓“书而优则仕”是也。今日之官,有几人是真正懂书法的?又有几人是真正在书法上下过实实在在的功夫?有的官员,除了没完没了地开会就是没完没了地应酬、吃喝玩乐,又如何能去读书写字呢?当然,如今之官,也并非全是如此,亦有工作之余尽可能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而潜心书画者,但终归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所以说,当什么时候,书法家们都虚心了,无论自己是什么身份头衔,心都不再发虚了,书坛风气也就基本趋于正常了,书法艺术事业也就能正常发展了。

  水平高而能做到虚心者,其人品必不赖。水平不高而能虚心者,其人亦有药可救,还有不断进步的可能。而那些水平低而不虚心者,无论你如何装神弄鬼,如何装腔作势,如何使尽浑身解数来伪装自己,最终都难以逃脱被真正的识者看破,从而遭到唾弃的命运。因为越是缺什么的人,越是太在乎什么,越要去刻意标榜什么。我倒是觉得,你真要想在书法上有所作为,又何必非得去弄虚作假呢?有那时间和精力,反倒不如虚心一点,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学习研究,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具有一定真才实学的人,唯有如此,才可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美术报 书法 00018 虚心与心虚 2016-10-22 12966248 2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