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拍卖

筑梦书法艺术 深耕教育传承

中国当代学者型书法家——任平

  筑梦书法艺术 深耕教育传承

  中国当代学者型书法家——任平

  ■李静洁

  启蒙遇恩师,陆先生悉心授道

  受家风影响,任平从小便开始习古文、学书法。小学三年级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真正萌发对书法的兴趣。当时任平就读于杭师附小(现为学军小学),班主任是全国劳模,曾任学军小学的校长杨一青老师。杨老师虽不是专业书法老师,却十分重视书法教学。杨老师认为书法可以很好地促进学习,于是提倡全体同学写书法。果真,同学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当年的《浙江日报》头版还发表了杨老师的一篇文章,内容就是“怎样教小学生写好毛笔字,提高学习成绩”。杨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对学生任平点名表扬,文章刊登的配图正是任平当时写的毛笔字。这件事,对于年幼的任平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学习书法的执念。

  任平是幸运的,启蒙教育阶段得到老师的鼓励。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任平又接受了书法大师陆维钊先生和沙孟海先生的指导。

  当时,任平就读于杭州大学,经常去陆维钊老师家中请教书法。“陆维钊先生对我要怎么样学习书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做了一些指导。” 任平说,“也是在陆老师家中,我认识了很多名家,书法事业开始慢慢展开……”

  多年耕耘,“兰亭奖”实至名归

  2006年,任平获得了书法界的最高奖项“兰亭奖”。兰亭奖的评选,除了艺术家的作品外,还需考量艺术家的学术成就与影响力。任平长期以来坚持高校教育工作,发表了有关艺术文化、文字和书法之间的关系、书法在海外的传播等研究成果,组织群众性的书法活动,在书法教育方面做出诸多贡献与成绩。兰亭奖对他实至名归,也是对他多年耕耘的肯定与鼓舞。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他和同事一起主编了一本《共和国书法大系》大型史论书,为书法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又再一次丰满羽翼。

  题写“金陵十三钗”、“芈月传”为大众熟知

  任平最为大众熟知的作品,是为电影《金陵十三钗》片名和小说《芈月传》的书名题字。

  谈起“金陵十三钗”的创作,任平回忆,当时只知道电影是抗日战争主题,应该体现出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情感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任平最后选用苍劲古朴的“篆隶”体书写。在现代书法家中,最早发扬这种书体的人正是书法大师陆维钊。篆隶体是篆书和隶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它出现在秦朝到西汉年间,西北的汉简上就有这种字。那个像一把剑一样“钗”字的写法,在马王堆帛书里就出现过。正是如此,当年张艺谋一眼相中了任平书写的这个标题。

  这些古朴苍劲的题字深受大众喜爱,2016年2月,任平还受邀在英国剑桥大学作了演讲,演讲主题为“书法的文化解读”。任平教授选取了数十幅书法作品,从商周的甲骨文到清代的碑学和帖学,分析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中国文化演进的关联,评析古人书法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任平老师的学养深厚,讲解妙趣横生,这与他30多年来担任大学教授经验密不可分,剑桥学子全神贯注听得兴趣盎然。任平指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称为艺术的字,是一种可以不受其他社会因素和时代因素影响的纯粹的艺术和审美的对象,书法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内核,也将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被传承和保护。

  创新不辍,着力书法艺术“中国梦”

  中国书法经历三千多年,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在古代写毛笔字是有实用性的,而如今,失去实用性的书法更有利于艺术地位的提升。任平说,书法由汉文化滋养出来,它浸透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学习书法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身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书法的人群却减少了。“为了延续中国书法如此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大力提倡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阶段,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书法。”任平说:“老艺术家都知道,学习书法是最养人的,它可以静心养气,有利于理清思路,思考问题,平静对待人生。”

  历来,书法的传承靠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书法这门独特艺术能够逐渐在全国遍地开花,走向世界,不仅需要向有成就的长辈学习,同时也应该把自己的学习创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社会各界人士都有想要学习书法的人群,目前,任平正计划开展更广泛人群、更丰富内容形式的书法培训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艺术鉴赏等融入其中的书法教学,也许这将会成为书法传承的另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也是这位不断耕耘的学者为书法文化事业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美术报 拍卖 00014 筑梦书法艺术 深耕教育传承 2016-10-22 美术报2016-10-2200019;12967401 2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