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嘉宾发言摘要
论坛嘉宾发言摘要
重振“工匠精神”·高等艺术院校
设计教育的使命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现在作为一个大国,不断涌现和诞生的大国利器都来自工业领域,来自于相关的设计领域,也来自于设计教育领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反思和回顾走过的历程,总结经验,交流切磋,梳理一下当前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作为从业者、执行者,见证了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艺术类院校有自己的特型、强项和长处,但是面对身边世界的潮流,面对发展的需求,更应该联合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共同为重振中国的工匠精神,为当代中国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重提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当代设计的水平,人才建设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从事高等设计教育的各位专家学者不要忘记我们肩负着国家意识。国家赋予给我们的责任,赋予我们的担当精神,不要忘记从业的标准,为国家着想,为设计事业着想,把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作为大家执教从业的宗旨。希望借这次工匠精神的论坛,期待我们的高等设计院校,能够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智慧、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希望在中国设计事业、教育结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让更多的青年优秀设计师、教育从业者走入一线。
“工匠精神”的实质
方晓风(《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工匠精神”首先提倡的是实干,实干是工匠精神最基本的一个点。传统的“工匠”是集设计、制作于一身,到了今天这个时代,由于产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制作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流程,设计也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流程,其实“匠”落脚点是在设计,而不是在制作。工匠精神本身,必须注重如何树立行业形象、价值标准和职业自尊,也是当前设计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凤凰中心”案例与建筑当代性的思考
邵韦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获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中国最辉煌的建筑时代,但也是本土建筑师最失落的时代。在最近评选出的北京十大建筑里,有九个是由国外设计师主导的,仅有一个是中国设计师完成的。可见,中国建筑师在建筑领域的话语权非常不够。我们由于传统上的一些局限性,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把现代功能和传统符号简单叠加,缺乏当代性因而很难获得生命力。通过凤凰中心的案例,在建筑的当代性上,一个建筑首先要具有开放性,只有对周围的环境足够开放才能使建筑更具有亲和力。第二是多样性,建筑师必须要维持建筑的多元性,通过多元性的开发使得建筑更具有当代的审美。第三是精确性,精确性其实是人性化的表现,通过对人的关怀让建筑和当代的生活、审美结合得更为紧密。第四是科学性,建筑是需要强调综合的科学,建造的科技,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价值取向。
设计要引入关爱之手
乔治·理查德·布坎南(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实践与创业首席教授):工艺和设计正处在社会变革的最前沿,而工艺整个的机制就是来促进一种对话与交流。像平面设计,包括了文本、招贴等,目的是为了让大众社会和大众传媒获得信息。这是设计的一个新发展,带有更深层的社会需求。工艺本身是文化知识的储备、储藏,这是对于设计认知的一个基础。工艺也是一种关于文化知识的积淀和传承,通过它我们能更深层地理解生活和自身的文化。在新的设计实践中我们还应当引入关爱之手,它是对社会的一种尊重,一种关心。
中国卫浴基础性研究
石振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做中国卫浴基础的研究,首先要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人与卫生间之间的关系,分析卫浴事故原因。接着研究关于卫生间的空间问题,看现在的建筑是否符合人类的需求。最后做人与卫浴的环境关系研究,研究卫浴的温度环境和舒适环境,探讨要如何把湿气抽出去的同时,还能保证室内温度。通过研究才有新产品出现,而不是研究形式。商业模式我们天天在做,却没有去研究怎么把产品做好,这才是工匠精神真正应该做的。
工艺美术与工业4.0
尤斯图斯·泰纳特(德国达姆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工业4.0可以通过无意识的观念,也可以通过精准的模式化方法实现,开辟了非常宽广的创新环境和条件。设计师需要了解艺术思维到底是什么,并且怎样把它运用到设计思维当中,理念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以汽车仪表的设计为例,设计应该是全新的完全自由的状态,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把非常现代的、非常前卫的精神和非常传统、非常优雅的精神结合起来。
仁爱之心与方便之道
赵雪刚(方太集团水厨电产品与市场部部长):方太的企业文化就是仁爱之心,理解仁义礼智信是设计人员、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一项修炼,即懂得把仁爱之心简化为方便之道,不断完善用户体验。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仁爱之心可以在无意中激发智慧,收获设计的灵感,创造出全新的事业。产品设计创新必须要有一种献身的热情,这个过程中会有痛苦和困难等很多考验。但是,只要胸怀仁爱之心,就会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去解决问题,找到快乐并乐此不疲。设计内涵需要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体现,一流的品牌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情怀,工业设计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创新的最大动力和源泉是我们的良知,设计师如果有一颗仁爱之心,会进一步激发工业设计的威力,同时能够帮助顾客和员工实现人生价值,工匠精神和当代设计都需要仁爱之心。
基于无意识与行为的产品叙事观
张剑(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授):关于“基于无意识与行为”。受到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的学说的启发,来进行情感化的产品设计和作品设计。在设计之前需要将一些文本进行转换,主题必须要通过产品的设计语言、形态、操作方式以及使用以后的感受等等方面来体现。与此同时,需要将设计的视角进行细微化,关注到细节上,这时就有一些关于行为、包括心灵等这方面的现象出现,最后针对人的心理,包括一些人的行为进行叙事的设计研究。关于“产品叙事观”。设计叙事是设计师通过必要的方法设置,让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主动地与人产生实践与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一个无意识行为的叙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配合理论依据对这些类型进行细分,再投入到设计实践和具体的教学当中。
设计的朴素之美
李瑾(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作为2016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荣誉的设计者,《方圆故事》这本书最初的疑问“什么是美?美是不是应该包罗万象?如果美包罗万象,暴力、血腥、丑陋,怎样转化为美?美是包罗万象的,怎么样用最美定义一本书?我看了更多最美的书本,发现最美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哪一种美可以代替另一种美,每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无论是中国最美还是世界最美,不同的人,不同的美汇集到一起,大家去交流,才是最美。书籍设计是在从十几遍的初步修改到几十遍的深入修改基础上完成的,她不是为创意而创意,是在为了解决无数个纠缠其无法前进的问题当中经过磨砺,再产生的创意。
东方的皮肤·漆艺研究
林飞(JRT聚仁堂文化机构创始人):一件漆器的完成需要经过春夏秋冬、冬选木、春塑形、夏堆漆、秋成型等多道工序,同时它的技法非常多,几乎没有不能实现的技法,例如有描绘的、镶嵌的、磨绘的、雕漆的等,还有其他当代的创新技法,每一个细分下来都有很多。希望能有更多的跨界设计人才加入到漆艺的传承中来,能够把大漆的工艺应用到其他艺术案例中,让东方美学重新回到世界的审美之林。大漆是中国非常传统的工艺,但是如何融入当代社会并与其发生化学反应,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