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艺闻

泼彩有约

——中国画泼彩画双年展率记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唐代之前的中国绘画尚未进入大规模纸质时代,壁画、绢帛画、石刻画等等终于受到材质的局限,无法达到宋元之后迅猛兴盛不衰的水墨绘画的写意效果,包括青绿山水的着色写意效果在唐之前一般是难以想象的。说中国书法是线条艺术不错,说中国绘画是线条为主的艺术似乎也不错,但中国绘画即使未抵文人画占领半壁江山的时候,从绘画自身的特征来说它毕竟与书法还不一样,它是有面的艺术,线条可以很重要,但代替不了“画面”,所以,当中国绘画出现了泼墨、泼彩的技术手段时,中国绘画一方面受之坦然,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绘画自身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

  11月30日,昆山市文联、美国中华艺术学会主办,昆山侯北人美术馆承办的“中国画泼彩画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昆山举行,境内外“中国画泼彩画”艺术家的现场作品很容易激起关于“中国画泼彩画”的学术探讨火花。譬如,中国画如果只有线条,而没有块面,则中国画泼墨泼彩能否产生?泼墨、泼彩各自的特点、难点、区别点在哪儿?为什么说中国画泼墨、泼彩是中国画的重要发展?泼墨、泼彩加进了西洋颜料会有怎样的“意外之喜”?哪些题材适合中国画的泼彩表现力?泼彩对中国画、中国画家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国画泼彩画创作的现状到底如何?它的未来走向又将如何?等等,不仅与会者感兴趣,关注当代中国画泼彩画创作的美术圈同道同样兴致勃勃。

  水墨长河,随心赋彩。中国绘画色彩的有无、虚实、浓淡、工写、冷热、明暗常常会对画风、画韵、画格产生重大影响。明清顶峰的大写意文人绘画,其中的一个举措便是借助泼墨泼彩味道的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将大写意意趣发扬光大。及至晚清民国初年,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书画横扫南北,吴昌硕带浓重金石趣味的大写意、大笔头花鸟画几乎登峰造极。他的画,线条胶着处似泼似写,导致了后事者黄宾虹、张大千、朱屺瞻、刘海粟等的纵深泼写尝试。山水、人物、花鸟无不可以一试泼墨、泼彩的技艺而新面自生。只要不过分执着字眼和手法,用笔铺排刷写的泼墨、泼彩不妨看作是一种更高明的创作,因为通常认为的泼墨、泼彩如果画家不及时用笔触处理,或添补,泼墨泼彩便可能会失控而不止于当止之处,中国画的本质味道会大大减弱,一味标新立异,脱离中国画的生命线——笔墨,流于俗品、下品的概率就大大提高。所以,在“中西融合的过程中,如果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离开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艺术深层的基因,就背离了中国画的发展规律。艺术需要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互相取长补短,艺术家既要依托当下所在的生活环境,更要依托他最早吸收的文化元素的所受的文化教育,以此为基准再进行扩展,融合,才会产生自己的特色。

  “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泼墨、泼彩、泼水作为中国画的传统技术,其实是有它的高难度成分的,初学者,或者不适合画大写意传统画的以及胸怀不怎么宽阔的,不要轻易迈入泼墨泼彩的世界。审视那些泼墨泼彩的大家,清一色都是他们的晚年才臻于完美的融合,除了技艺、经验、思想、学识再加上打通古今中外的才华是必不可少的,想做单一的泼墨泼彩中国画“名家、大家”,往往是痴心妄想,没有一个会成功的。集名家所长,成自我之风的道理同样适合泼墨泼彩画的中国画创作,只是这条道路上的前进者更多一份艰辛罢了。

  本次双年展汇集了来自国内外26位艺术家的62件作品,他们将个性化的笔墨与色彩形成各自鲜明的风格,展现引发泼彩画发展的无限空间。


美术报 艺闻 00005 泼彩有约 2016-12-10 美术报2016-12-1000018 2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