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0版:专刊·书家

《白鸿书法选》序

  我和白鸿先生认识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我在闽西北插队、当民工,白鸿先生已经是省里的著名书法家了。我们通过信件往来建立起书道情谊,他也是那个时期给我做过最剀切指导的书法家。

  1979年,那时我正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一边学习一边练书法。此时由《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竞赛”,开了全国性书法大赛之先河,参与者无数。白鸿先生的楷书获得了优秀奖。这次获奖影响非同一般,使他更加具有声名。我在福州于山的展览厅里,看到了巡回展中的这件佳作,功力深厚,端庄挺拔,是取法唐人颜真卿的。在书法大潮奔涌的前夜,这次展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83年,为了查找中国现代散文史的资料,前往厦门,第一次见到了白鸿先生,一切开始明朗起来。白先生爱好颇多,书法艺术是致力最勤的。从他学书的轨迹来看,遍学百贴,五体皆能通会,而以楷书及行草书见长。习书赏贴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欠缺的一个部分。我觉得他的功力深厚,从楷书及行草书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传授书艺培养后学也是白先生乐意为之的,甚至花费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时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他年富力强的时期,培养了许多的青年书法人才,如今已经成了当地的书坛中坚。白鸿先生是以真诚和坦率来从事教学活动的,决不敷衍应酬,而是直陈优劣,褒贬无碍。他认为爱学生就是如此,才有益于后学的长进。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他这一片苦心。白先生以自己的特长,积极地投身于书法活动,许多的大型书展、画册、碑林,都可以见到他的佳作,并应邀出国访问、讲学、办展览,极尽风雅。白先生为人禀性鲠直,实话实说,不阿谀奉承也不文过饰非,和他交往,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率意。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我由青年进入中年,而白鸿先生由中年进入老年。百川江海,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书历程,也正逢其时。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书稿,收入了白鸿先生近百副书法作品,把玩咀嚼,我以为有以下这么几个特色。

  首先是表现了融合诸家书风的艺术本领。白鸿先生的楷书,一眼看去是效法唐人颜真卿的,但细读却有许多自己的处理方法,如轻重的调节,浓枯的对比,都不是生搬硬套;他的行草书也运用了不少篆书的笔法、北魏的笔法,摩擦力很强,很涩,在飞动中流露着沉着和凝重。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书家,白鸿先生也在力求新变,但他又时时防止走偏激、走极端,不与时流共往来。在书坛中人渴求新奇刺激成为审美时尚的潮流里,白鸿先生既吸收诸家之长处,又不随波逐流,这使他的书法风格一直处在缓慢渐变阶段,相对固定下来。譬如他的行草书,既飞动又沉稳、朴素、厚实,飞动是比较容易为之的,而厚实则相对困难。行草书显然得益于楷书的功力,使得行草的行笔墨气淋漓,飞动而不圆滑,故而有情趣、理趣交相辉映之美。

  其次是作品中的理性主义精神。行草创作可以有感性和理性表现之分。如张旭怀素式的创作就是以感性为主,狂放不羁毫不遮拦。白鸿先生则是选择后一种,这也是和当代书坛呈现的明清行草书风相反的一种表现手法。敛约多于放纵,调控多于张扬,显示出创作时的从容、闲雅,控制着线条的起落完整、字形的张合收束。可以说,这样的作品不那么具有视觉冲击力,不那么奔腾跌宕,但是细细品味,却发现韵在其中,力贯全篇。尤其是他把北碑的一些用笔方式融入行草,骨架坚实,走笔深沉,毫分装饰。因此书法作品中磬露出的格调是朴素、凝练和严峻,需要超越视觉,进入内部。

  再者,我想谈谈个人风格和书坛流行风的关系。白鸿先生的这本作品集反映了他个人的审美观一直都是比较稳定的,遵循古风,执着于传统,丝毫没有受到时髦书风的影响。这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学书标准和走向,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古人对话,决不会人与亦云,更不会为了参与某些大型活动而削足适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白鸿先生对于社会上的大展大赛已是视有若无。他的审美专注,完全是从自己的精神出发的,只有书风越具有个人性,也才越能崭露头角,为社会和人群认知。这一类的书法家都是特立独行的,都要以独特的视角和历史反思,逼视个人的生命和灵魂,进入更纵深的思考。应该说,学书半世纪,纵笔万千字,白鸿先生一直都在朝这方面发展,注重个人经验的积累,才能的抒发,力图有别于他人,有别于故我。

  白鸿先生书法作品集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作为后学,有幸先读到这部作品集的初稿,品味再三,欣喜行笔,以此做序。


美术报 专刊·书家 00060 《白鸿书法选》序 2016-12-17 12993712 2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