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专刊·展事

文章导航

吴山明绽放水墨与青瓷之美

  龙泉青瓷始烧于三国两晋,唐中期至五代开始规模化生产,鼎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民国,中兴于当代,其“哥窑” 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为龙泉青瓷的保护和开发带来难得的机遇。

  吴山明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大家,是新浙派水墨人物画和中国人物画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贯通传统与现代,融会人物与山水,形神并至,笔境兼夺;人物形象化入氤氲的自然,神韵生动;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他将目光投向龙泉青瓷,潜心于青瓷釉面绘画,将自己在纸面所形成的个人绘画语言与风格移植青瓷釉面,使二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陶瓷绘画角度来说,吴山明老师青瓷绘画的最动人之处,是对瓷器材料之美的敏锐感受和捕捉,较之于吴老师的纸面作品,陶瓷的线条与色泽似乎更多一层深邃的材质之美。

  笔意追踪,墨韵淳化,环环相蕴,层层生发。吴山明的宿墨出神入化,笔墨生发妙趣灵动,既动若脱兔,又转合默契,“经历了‘山花灿烂’,方知‘骨法用笔’内涵”。

  没想到,早已功成名就的吴山明居然在古稀的年纪,再次求变,他将残墨融入瓷面,将笔墨之趣活用,尊重釉料、瓷土与火的特性,巧妙而智性地将绘事与青瓷相连。

  清风拂面的瓷面上,吴式风貌浑然天成,又与纸本作品颇有差异。看似偶成的肌理、墨块与走笔之间的生动转换,在延续宿墨与逸笔传奇的同时,又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而这股生命气息,不仅为绘事带来一股青气,也为青瓷这一古老瓷种带来新鲜的可能,实乃双赢。

  2016年12月10日,“水秀山青——吴山明青瓷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展览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市西湖区委宣传部、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吴山明西溪工作室承办。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艳华,杭州市政协主席叶明,原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原省军区政委林恺俊,原省政协副主席张蔚文,原省政协副主席丁德云,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原省军区副司令卢立银,省文化厅副厅长蔡晓春,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杭州市副市长谢双成,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衢州市常务副市长赵建林,杭州市西湖区委宣传部长吴向前,浙江省文联副主席马锋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上海站主任陈海波,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人事(统战)部部长应达伟,原建设厅副厅长胡理琛,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华胜,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浦江县副县长郑文红,杭州市西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陆卫清,杭州市西溪创意园主任毛昕影,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各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西溪创意园产业园朋友、省市美术界、教育界朋友与专家,吴山明老师的弟子们、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等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主持。

  展览共展出吴山明70余件青瓷绘画艺术作品,分为“水秀”、“山青”两大个板块,山明先生耕耘其中,并架接起“水墨”、“色彩”与“青瓷”之间的桥梁,这是吴山明先生在当代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总体实践,它的影响所及不仅仅在青瓷艺术和工艺美术界,同时也将反躬并促进当代中国画探索的新的发展。

  20世纪后叶,受景德镇陶瓷界朋友们的盛邀,吴山明担任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工艺大师协会名誉主席一职,并开始准备画瓷,后因手部摔伤而暂未成行。但是画瓷的情结一直留在心中。

  种子埋下,必将生根发芽。吴山明和夫人高晔、儿子吴杨等随后便一直沉浸在绘瓷的世界里。初期必少不了失败,“青瓷绘画毕竟缺乏经验,现实中可以参照的东西也少之又少,即便偶有游学者玩画留下一些即兴之作,也与我们的想象以及所追寻的愿景相距悬殊。”

  2008年,雄心壮志的吴山明计划创作100件青瓷画作品,没想到因为对材料和烧制的不熟悉,成品几乎没有让他满意的,不是爆釉就是色彩不对,一度让他丧失信心。但韧性甚强的吴山明没有放弃,反复探索,逐渐找到了青瓷上用色和烧制的一些规律。再次创作的百件作品里,青瓷照样生辉,笔墨也跃然瓷上。“有一些釉变甚至出乎意料地精彩,那些发光的淡彩比宣纸上效果更美。”

  2009年,在龙泉市政府与陶瓷工艺大师们的共同推进下,中国青瓷成功地申报成为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前后,吴山明及家人多次前往龙泉,开始了反复试验、上下求索的过程。“我们参考前人的星点经验,结合自己曾在景德镇白瓷上作画的一些案例,边实践边积累,从大量的失败和成功中逐渐步入堂奥。”这段历经数年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此时回顾,吴山明只是简单笑言,“烧坏了很多瓷器”。那时候,将青瓷烧成黑瓷,失釉、跳釉、破裂等等是常态。只不过艰难经历都会因青瓷上出现新奇境而淡去。“尤其当青瓷上出现精彩的窑变状态,甚至有胜于宣纸上国画的某些感觉时,会让人极度兴奋。我们常会为自己能为晶美的青瓷艺术做出锦上添花的探索与贡献而深感欣慰。”

  在吴山明看来,青瓷与绘画艺术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书画入瓷要拿捏准度。青瓷工艺大师与会画瓷的画家结合历史上比较少,龙泉青瓷的烧造,乃至绘画,一般都是由青瓷艺术家自己进行造型设计并烧造完成,这是由龙泉青瓷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内涵决定的。与青花、景泰蓝、五彩等不同,青瓷瓷质精美、釉色润泽如玉,在瓷器史上闻名中外并经久不衰恰恰是因为它的本色美,不适合画很多花样,过多的装饰可能会破坏这种美。“我很希望能把我在纸上的风格移植到青瓷上。如果我去画瓷面的效果,能把我自己在纸面所形成的个人绘画语言与风格移植过去的话,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如今,他已基本把握中国画在青瓷上绘画的艺术规律,一个习惯在宣纸上挥洒丹青的人,将青瓷作载体,形成中国画的又一次精彩嫁接,实现了工艺美与绘画美的有机融合。观赏吴山明先生的绘画青瓷,感觉线条洒脱、墨色清雅、造型精准,呈现内敛凝重、朗骏沉稳的鲜明风格。


美术报 专刊·展事 00026 吴山明绽放水墨与青瓷之美 2016-12-17 12996892 2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