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绘画三十年:在传承中创造新的高峰
“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即将在京举办
2016年12月23日,每三年一届的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将于中国美术馆迎来第十届的盛会。本届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山东鲁信文化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山东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81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著名策展人、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届时,中国美术馆一层的1-9厅将被划分为若干个学术主题,呈现出当代工笔画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工笔何以当代?
当代工笔画突破常规,打破藩篱,在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复兴之势”,成为中国画最富生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画种之一。
本届展览延续了上届被社会普遍认同的“工·在当代”这一主题,意在继续深入探讨工笔画艺术及其代表的内在精神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存在,关注其在创作语言、文化传承上的具体演进和面对的挑战。在谈到展览主题的时候,学术主持范迪安先生表示:“此届展览延续了上一届‘工·在当代’的主题,体现了一种学术信念:呈现工笔画领域多维度的实践探索,在理论上将其推向深度,在社会认知将其最大化,以期把工笔画推向一个更宽阔的领域和视野。在展览构成上,通过历史回顾、学术提名、全国征集三个板块,将工笔画领域的老中青三代人的创作面貌相对完整地展示出来。尤其是学术提名部分,重点关注工笔画领域的中坚力量,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工笔画在当代语境下的一些重要特点。”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这个问题——“工笔绘画的元素虽然在历史中存在已久,但真正形成这一固定的概念并不是很长时间。这个概念的形成是受西方的具象艺术影响,可以说,是在与西方艺术对话中形成的具有比较意义的概念。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在探讨当代问题时,中国人自然地选择了这一能够沟通东西方的绘画语言。所以,‘在当代’是所有工笔画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了全面展示工笔画在当代的发展面貌,“工·在当代”尤为注重当下年轻工笔画家的创作状态。在当下,工笔画家队伍年轻而庞大,作品数量惊人,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发挥了工笔画能繁能简、能古能今的特点,他们为工笔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本届展览的主旨之一就是推出艺术典范、发掘艺术新人,推介具有当代视野、在工笔画创作中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独立学术观点的中青年艺术家。
历史与当代个案的碰撞
2017年恰逢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30周年,因此本届展览的历史回顾部分除了常规的展览展示之外,还通过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展示来梳理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30年以来的历史。
为了让观众进一步深入了解工笔画这一画种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此次展览组委会选择了中国绘画发展史上较为突出的艺术个案来探讨中国绘画的传承。届时,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将在展览现场进行永乐宫壁画的原貌再现,这不仅能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古代壁画制作的现场、原料、工序,也让大家感受古人的“工匠精神”。展览现场还将同时展出画家潘絜兹1954年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有意思的是,潘絜兹(1915-2002)不仅在20世纪40年代对敦煌石窟壁画进行研究和临摹,还主持了山西永乐宫壁画的修复。而主持这次现场呈现的中国美协壁画与材料修复委员会秘书长王书杰先生,他的父亲王定理教授也是当年参与修复永乐宫壁画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与此同时,学术提名部分将呈现44位艺术家的个案。在上届工笔画大展学术提名的基础上,学术主持范迪安先生又邀请了刘庆和、陈湘波、吴洪亮、杭春晓、何桂彦五位先生作为提名委员,以兼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艺术群体的创作面貌。学术提名部分共发出展览邀请函120余份(九届展学术提名参展艺术家自动进入本次邀请名单。本届提名委员会建议所有中国工笔画学会的领导以及年龄超过55周岁的艺术家不参与此项评议),最终确定了44位被提名艺术家参加本届学术提名部分展览。提委会相信,通过此种形式,既能相对完整地呈现工笔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全貌,又能深入每一个个案的核心,剖析其艺术作品的构思及风格形成,为未来工笔画领域的创作提供更多可借鉴、有价值的样本。
一方面是历史个案的再现,另一方面是当代工笔画家的个案呈现,这种生动的互文关系,不仅有助于大众了解“工笔”概念的生成与传承,更能直观感受到“工”的精神所在。
开放的“工笔画”语言
在范迪安先生看来,和上届展览相比,此届学术提名部分的作品有着更为广泛的现实关怀、人文情怀,同时也更具探索精神。此次展览中,不仅要关注工笔画领域新的现象,而且要通过展览,使工笔画各个方面的探索得以彰显。
冯大中先生则表示,“画工笔的艺术家应该多向水墨传统去学习。水墨更能表现人的情绪,趣味性更强,也可使工笔作品避免僵硬、刻板。艺术不应设定各种障碍,工笔不应停留在一种形式上,而是一种对物象深入的观察与体会。”
水墨画家刘庆和先生是此届学术提名展的提名委员之一,他的加入显示了此届大展的组委会在策展思路上的一些转变,正如刘庆和先生所说:“绘画的界限没有那么严密,也不应该用某种技术来规定绘画的范围,它的概念和定义正逐渐被一种新的、更宽层面的感受所取代。”
因此,在刘庆和先生提名的艺术家中,大多数都是跟水墨有关系的,这可能会给此届展览带来一些争论。但工笔与写意,并非泾渭分明,工笔中可以有写意,写意中也可以有工笔,展览主旨在于探索中国笔墨语言的开放性,所以工笔只是一个起点。
“创新”无处不在
除了历史回顾、学术梳理之外,此次展览特别重视与观众的互动关系,还将在展览中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长近12米,描绘精湛,气势磅礴,被视为青绿山水画中的巨制杰作,不仅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宋代统一“江山”的概念,塑造了宋代人的“中国梦”。通过这种最新的VR 技术,把观众带到画中,强调展览的参与感,不仅加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意义,也以更为灵活的方式,让观众深入了解工笔画。
除了VR技术之外,此届展览无论从展览主题还是入选作品,都体现了对“创新”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因此,展览不仅关注到了一些具有现实温度、在题材上能够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呈现了工笔画领域多元化的探索方向,比如影像、装置等因素的介入等。
相信通过30年的总结和当下工笔创作面貌的再现,能在大众之中形成一种艺术理论、文化的高峰,这次展览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期待下一个高峰的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