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书法

深入传统 扎根人民 不负时代

参加全国第十届文代会随感

  有幸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基层书家代表,参加全国第十届文代会。这次文代会给了我们基层作者难得的机会,是党对基层作者关心和爱护的体现,内心非常感动。特别是聆听了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受鼓舞。总书记的讲话,精深博大,涉及了艺术创作的多个方面,必将成为全国文艺工作者的行为指针。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基层书法工作者,只能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深入传统,正确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深度的作品。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古老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近30年,书法热始终不减。从书斋到展厅,从信札小品到八尺丈二大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有一些作者,片面地追求感官刺激,盲目地追求作品的外在形式,去借鉴西方美术的平面构成、块面空间切割等手段,哗众取宠。这些作品,忽略了传统笔墨固有的魅力,显得不伦不类,偏离了书法艺术正确的创作轨迹。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牢牢地把握传统的创作规律不动摇。实践证明,我们对传统的认知还很肤浅,还不够深入。在书法史上流传深广的名家名作,无一不是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求变化。“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以更大的勇气打出来”,我们所说的深入传统,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汲取精华,舍弃糟粕,抓住规律,以古为新,以古带新。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

  二、坚持扎根人民,关注生活的创作导向不动摇。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书法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当代书法家们不能只是追求曲高和寡,更应雅俗共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经典名作无不文质兼美,虽历经沧桑,却历久弥新,为我们创立了艺术的高度,这些传世的名作可以既高雅又通俗。所以,真正的书法家不能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只是锤炼笔墨的技巧,更要关注生活。思接千载,与时俱进。书法家,不能不读书。只有读书,才能立意高远,拒绝低俗;书法家不能不关注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体味人间真爱。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当代书法家身上,应摆脱世俗气,而体现正气、文气、书卷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会两条腿走路,用笔墨记录生活,讴歌时代。不仅书写古代优秀的诗文佳作,更应顺应当代,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故事,记录在文章里,写在书作里。让当代的书法作品既有高超的笔墨韵味,又有时代的声音,接“地气”,有深情。

  三、当代书法家应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的佳作。“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要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我们的心灵必须要沉静下来。习总书记告诫我们,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书法家们要有日日临池,池水尽墨的功夫,也要放眼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自己的坐标。多读书,拓宽艺术视野,加强多方面的修养。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不让世俗名利冲昏头脑。以精益求精,呕心沥血的态度创作,做到笔笔有来头,笔笔有思想、有变化。根深能叶茂,源远而流长。让我们的作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历史的推敲。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要学习路遥,“像牛一样地劳动,像土地一样地奉献”。“弃燕雀之志小,慕鸿鹄而高翔”,我想,在习总书记的精神感召下,文艺的盛世马上就要到来了。


美术报 书法 00014 深入传统 扎根人民 不负时代 2016-12-17 12996275 2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