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砚边

文章导航

师道·艺道

写在朱维明、陈之川教授云南画展之前

  昆明是春城,是生机勃发之地。对朱维明和陈之川两位老师来说,则是充满青春回忆和艺术创作面貌形成的思想源头之地,50多年前,朱维明陈之川和一群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一起来到云南,投身到这样一个四季如春、色彩斑斓、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的世界。学院的教育,云南的文化,在青春热血的浸润之下,激情绽放,云南画派,享誉全国。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朱维明和陈之川先后回到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和工作,南方传统文人文化的滋养使两位老师的作品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在思想与形式上具备了更大的容量。今天两位老师在昆明举办联展,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云南情节,一种情怀上的回应,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致敬,向培养了他们的云南这片土地致敬,向云南丰富多元的民族和文化致敬。

  朱维明和陈之川,不仅是出色的艺术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优秀的资深教授。可以说桃李满天下。我是陈之川老师直接亲授过的学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至今,我仍然常常想起陈老师当时上课的情景,严谨、亲切、高明。朱维明老师虽然没有直接给我上过课,但同处一个美院,常常受到朱老师的熏陶。

  朱维明和陈之川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之一,不仅因为他们在专业上的出色成就,还因为两位老师的生活态度。日本室町时代的一些大艺人,常用“阿弥”二字,据说取自“南无阿弥佗佛”中的二字,以表示他们的身份介于出家人与在家人之间,意思是一旦成为艺人,就要在内心接受剃度并忘记世俗之事,全身心在艺事之中。在我的内心中,两位老师就是这样在内心受艺术剃度的人。数十年来,无论幸与不幸、顺与不顺,都不忘初心,将生活的阅历转化为一种创作上的宽博与深邃,甚至一种精神上的喜乐。日常生活中的两位老师,是温润随和的,但在他们的内心对艺术对创作却有近乎苛刻的严格标准和强烈的追求,美术馆的老师数次希望陈之川老师多拿作品参展,陈老师屡次以作品不满意为由拒绝,我想从中可见一斑吧,虽然我们这些学生都认为这些作品已经足以动人了。

  不妥协,不随俗。是矢志不移的刚毅之士。我想正是这种生活常态中的随和与精神追求的刚毅,构成了两位老师人格魅力和艺术之美。在我的内心中,两位老师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君子,真诚、朴厚,对同事、对学生的关爱,对名声、对钱物的淡泊,对坎坷、艰辛的隐忍,对艺术、事业的执着,都成为我们这些学生的榜样,我从内心感恩有这样的老师。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美术报 砚边 00012 师道·艺道 2016-12-17 12996158 2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