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4版:赏析

文章导航

传达一种忧郁的宁静

新莱比锡画派的先驱阿诺·林克

  阿诺·林克(Arno Rink,1940-)是德国画家,现生活和工作在莱比锡。他曾在1987-1994年担任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院长,任职期间经历了柏林墙倒塌和德国统一的历史变革,正是在他坚持不懈推行精英艺术教育的努力下,这所历史悠久的学院才能在统一后的德国依然保持学术领先地位。

  阿诺·林克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Thuringia)的施洛特海姆镇(Schlotheim),在进入东德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当时名为莱比锡版画与平面艺术高等学院)学习前,曾在德累斯顿艺术学院短暂学习过。1961年,他第一次申请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时未被录取,在1962年才成为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正式学生,并进入汉斯·迈耶·弗雷特工作室学习。而他的老师迈耶·弗雷特也正是新中国派往德国的留学生全显光和舒传曦的老师,只是在阿诺·林克入学前一年,全显光和舒传曦已经学成归国了。

  迈耶·弗雷特是东德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基础教育的主持者,也是莱比锡画派开创者之一,他有独到艺术理念和训练方法,因此教学效果显著。而阿诺·林克也得到过当时只有33岁的维纳尔·图布克的指导,随后又在1967年进入该学院最有激情的艺术家伯恩哈德·海森克开创和主持的自由绘画班继续学习。在这个为后来德国贡献出众多明星艺术家的班级里,海森克将高质量的艺术标准和精湛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阿诺·林克则由于学业出众而在1969年后成为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师,开始了自己的美术教师生涯。他在1975年之前全力投身教学,此后多次去国外旅行访问,他去过苏联、意大利、印度、古巴以及当时的联邦德国。1978年-2005年,他担负了该学院的绘画与平面艺术专业负责人,1979年成为教授,1987年-1994年成为院长,开创并主持绘画与平面艺术大师班直到2007年。他在担任院长期间,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是让莱比锡艺术学院在统一后的德国艺术教育格局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可以说他不负众望地实现了这样并非容易做到的目标。

  在历史悠久的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教育谱系中,阿诺·林克是著名的新莱比锡画派的先驱,该画派出现于1990年代并随后享誉西方艺术界。他指导的学生如大卫·施耐尔(David Schnell),克里斯托夫·卢克哈伯勒(Christoph Ruckhaberle)、米尔杰姆·弗拉明(Mirijam Vlamming)和蒂默·鲍姆加特尔(Timo Baumgartl)和蒂姆·艾特尔(Tim Eitel)等,都在国际艺术界取得很大成功。就像此前在德国发生过的其他艺术运动一样,新莱比锡画派将梦幻般的艺术市场前景变成了触手可得的现实。而阿诺·林克最有成就的学生尼奥·劳赫(Neo Rauch)作为新莱比锡画派的领军人物,在2005年27岁时,替代他的老师成为莱比锡艺术学院的绘画教授。

  作为莱比锡学院出身的画家,阿诺·林克受到过良好的绘画训练,他的指导教师是该学院中最重要的三位大师,这使他有条件全面了解和掌握莱比锡画派的绘画技术,而他恰恰又是吸收能力极强的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图布克的深入刻画,也有弗雷特的平面构成,还有海森克的狂放激情,甚至还能看到莱比锡画派前驱贝克曼和奥托·迪克斯的影响。可以说,他是成功地将老莱比锡画派诸多强项融于一身的画家,同时又能通过长期的艺术教育实践,将这样丰厚饱满的艺术经验传输给青年学生。因此,他被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是老莱比锡画派和新莱比锡画派之间的过渡人物,是新莱比锡画派的先驱。

  阿诺·林克的早期作品比较写实,越到后期越概括,越平面化,抽象意味越多。他作油画、版画、水彩和素描,以表现人物为主,尤其善于刻画人体,常常会通过遮蔽和省略的手法来突出人体的某一部分而弱化其余部分,这样的画法正体现出莱比锡画派技术训练的某种特征:不求全面,但求深入。大多数画面都是以中景为主、有错落颠倒感的人物组合,与贝克曼相似;与模特在一起的自画像也经常出现在画面中,可能是受到海森克的画室系列作品的影响。此外还有鲜亮沉稳的色彩,轻松泼辣的笔法,以及模糊暧昧的神话寓意。这些既有莱比锡画派共性又有独立面貌的艺术特性,让阿诺·林克能在大师林立的莱比锡画派中自成一家,不但摆脱了老莱比锡画派严肃不苟的画风,还启发新莱比锡画派的年轻艺术家们开创更加新颖活泼的当代艺术风格。

  遭逢动荡的历史转折而处变不惊,恪守艺术教育者的本分而坚定不移,能在历史关键时期起到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善于调动团队力量将前辈开创的伟大艺术传统传给后来者。对一个艺术团体而言,有阿诺·林克这样的人堪称幸运。可以说,没有阿诺·林克就没有今天的新莱比锡画派。


美术报 赏析 00064 传达一种忧郁的宁静 2016-12-17 12990542 2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