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聚焦

写生同仁给我的启示

  无论是画家还是喜欢历史的人,对边疆民族绘画题材多少都会有所了解,这些绘画涉及人文地理、战争和朝代的更替,记录了珍贵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场景。关于边疆民族绘画,历史上有许多人们熟知的画家,其中有两位是我最欣赏和敬佩的。一位是韩乐然,他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是最早在丝绸之路上写生的画家之一。他的新疆写生作品,可以让我们体味到当年那些边疆百姓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在我的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还有一位就是董希文,在我的学生时代,见到他的西部作品时就感受到心灵的震撼,现在再看依然很好,特别是那幅《哈萨克牧羊女》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画边疆民族题材的人很多,这么多人都喜欢去画(这里不包括边疆地区的本土画家)。我想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人物形象,加上服饰的丰富多彩而引起人们的兴趣。看到那些彪悍的男人,艳丽而多姿的女子,西部雄壮苍凉的和南国旖旎的自然景观,哪个画家见了会不动心。我想开始的时候往往是这样,但到后来很多人就深深地“陷”入其中了。很多画家一辈子都在画一个民族,一个题材,他们是被这些民族的精神所融化了,脑海中每次出现的画面就在那些形象之中,所表现的也就不仅仅流于靓丽的表面,更是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中。

  我是部队画家,画军事题材的作品比较多,也去过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谓采风经常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画了些这类的作品,与别人比起来是少之又少,作品水平一般。近年来,我参加了一些写生活动,收获很大。几次去广西,在龙胜、三江的侗族、瑶族地区用心去体验,也画了些写生作品,但总觉得还不够,没画到满意。与广西画家相处的同时感受到一个地域文化的厚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深刻领会的。自我总结了一下,除了全身心地投入,收获的关键更在于同行给予的启发。

  2012年,我与吴长江一起去青海泽库藏区写生,那是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可吴长江每年都要去两次,因为他几乎跑遍了所有的藏区,比较之下他觉得这个地区最为典型,事实也的确如此。写生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他的作品,他并不是特别在意每个人形象的准确与否,但所画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就会感受到一种气息,就是他心中藏族人的那种典型的气息,他是在画他心中的藏人,所有的作品都被一条线贯穿着,作品随之升华。相比之下,我看到了自己作品的肤浅之处。

  还有一次,与孙景波去蒙古写生,一路上彼此进行沟通交流,听他讲起曾经在云南佤族地区与佤族人一起生活了好几年,那时的佤族人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可以想象这么做需要很大的勇气,他能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相处到亲如一家人。后来看到他的许多关于佤族人的作品,确实非常感人,画出了他与佤族的亲情,同时也画出了他自己,这也是一种体验,我由衷地佩服他。

  最后再说说我的一个朋友,算是非主流的“小人物”,成都人汪世明。当兵在西藏,复员后留在拉萨,多年在雪域高原写生,近些年把创作重点放在了牦牛身上,都是大尺幅的作品,两米的画布上画一张牦牛的脸,看着一张张瞪着眼睛的硕大的牦牛脸,你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牦牛的眼睛里你能看到喜怒哀乐。他把在西藏多年的心灵积蓄都倾泻在牦牛的脸上,牦牛寄托着他的高原情节。

  这些都是同行给予我的宝贵启示。


美术报 聚焦 00007 写生同仁给我的启示 2016-12-17 美术报2016-12-1700020 2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