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掺假的主题展
文/彭庆阳(北京)
注水掺假的主题展
文/彭庆阳(北京)
这年头,书画界以纪念式、节庆式的各类主题展可谓频频“爆款”,分门别类、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难以招架。蜂拥而上的主题展自是良莠不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所谓的主题展没“主题”,徒有形式上的一张皮,成为业界诟病。
当下的一些主题展在其形式上还都能切实应对,如“毕业展”基本上是美院应届毕业生的作品;“少儿展”自是针对少年儿童这个群体;还有所谓的“国际展”,不管有没有国际友人的参与,总是要弄上一两幅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挂上,这在形式上也算没“跑题”吧。对于主题展的内容,可没其形式那么简单,轻者,内容空洞浮泛、肤浅菲薄,格调不高、庸俗鄙陋;重者则无“主题”而言,所谓的名家展没名家、学术展不学术,如此在内容上严重注水掺假的主题展,大量充斥于艺术市场,也算是书画界的悲哀。
前段时间,笔者应邀去观看一场以国庆为主题的书画展,大多数作品皆能体现出创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借诗词言志、书画传情,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荡涤。然而,个别偏离主题之作犹如焚琴煮鹤,大煞风景。比如书法作品中竟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出现在这样特定的主题展上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应该是“跑题”了,或是“充数”罢了。出现这样的作品,一是其作者处于“赶场子”的艺术生产状态,没有时间也没用心去对待,如此搪塞之作、敷衍了事,还不如不参加。或是拉不下脸来去拒绝,或是惦记由此带来的名利,结果却是彼此不堪,都很受伤。二是主办单位的不作为、乱作为,把一些主题展办成了“应景”活动。他们把有着纪念性的主题展当成了日常工作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惯例,并把这种“应景展”长期地“惯”下去,形成了一种模式:帽子大,人儿小;雷声大,雨点小;钱没少花,事没多干;观众不多,噱头不小。
如此主题展的作品,或是圈内几个常来常往者的特邀作品;或是馆收院藏的“脸熟”之作;或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当作一种福利为“自家人”所用。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把一些江湖书画、克隆抄袭之作几经勾兑包装,把“臭鱼烂虾”炒作成“海参鲍鱼”的盛宴,堂而皇之地步入各种主题展的天堂,以此忽悠行事。本该严肃庄重的主题展被视为儿戏,或注水掺假,或虚火旺盛,这已偏离了纪念活动的初衷,无益于书画艺术的发展,既得不到广大书画家的认可,也满足不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只是个别人及机构的形象工程而已。
《人民日报》曾刊文《文艺创作症结何在?十大恶俗阻碍文艺健康发展》批评文艺创作的十大恶俗现象,里面一针见血指出艺术界的“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等问题和现象。以此反观书画界那些注水掺假的主题展,其中就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存在一些恶俗现象,应该去伪存真、择善而从了。
(彭庆阳,艺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