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专版·艺事

文章导航

不逾矩不的创新指向

“韩天衡先生学艺70周年巡回展”亮点评述

  不逾矩不的创新指向

  “韩天衡先生学艺70周年巡回展”亮点评述

  ■蒋频

  中华艺术史中不乏对行为独具特质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描写。唐史《张旭小传》记载:嗜酒,善草书,每醉后号呼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世呼为张颠。清代的文人笔记《隶书琐言》中记载:郑簠估量那墨磨得浓了,与众位拱手说现丑,到书案前提笔濡墨。一切准备停妥,他双手叉腰,蹲开马步,如练功般嘴里呵呵有声。朋友们以为他要操笔书写了,殊料他还是在不停地呵呵。孔尚任是知道老先生秉性的,他做了个手势,天香楼门口顿时燃放起鞭炮来。等鞭炮声如暴风骤雨般炽烈时,郑簠这才写下起首大字。

  酒酣而作书,张旭怀素者是也。挥书时放爆竹振奋其气,也许只有郑簠一例。

  时光倏忽,公元2015年春。那日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内人头攒动,大厅里铺开数张特大号泥金笺,空气中氤氲着馥郁的墨香。韩天衡先生以盆作砚,以双脚作支点,舒展身躯,用如椽大笔不徐不疾写下“涛声”、“不逾矩不”几幅大字,大气磅礴,笔力洒脱,笔墨浑融,一气呵成,现场掌声一片。韩先生挥书断不需酒精或燃放鞭炮以提升精气神,他写的纯粹是几十年练就的真功力。他那从容淡定,浑然天成的创作神态让在场的所有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到2015年夏,以“不逾矩不”为主题词的“韩天衡学艺70周年巡回展”拉开了大幕。大美无言,70件书法、70幅绘画和70方篆刻,210件(套)作品,让观众领略到韩天衡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日渐提升的审美取向。无论在首站杭州的浙江美术馆还是依次到上海的韩天衡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湖北省博物馆(应观众要求,展期延长25天)、澳门博物馆(亦应观众要求,展期延长70天)和云南省博物馆(展期延长15天),在韩天衡先生漫长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积累的书画印精品都获得观众的交口称誉。观众、同行、媒体记者和批评家们在观展的同时也在思考,不逾矩不——韩天衡先生的深意何在?

  (一)

  我们且先来回顾一下前述展览的盛况:

  1、2015年6月5日上午,“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作品展”暨“百乐雅集——第十届韩天衡师生书画印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是韩天衡学艺七十年回顾活动杭州首站,包括韩天衡先生及其弟子的两个展览,占据三大展厅,为历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韩门”展览,共展出约四百余件书画作品,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韩天衡先生七十年来对艺术的学习探索、承传创新的心路历程及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他的弟子们而言,无疑又是一次艺术学习的汇报展。展览现场吸引了大批艺术爱好者和韩天衡先生的师友学生,尚未开幕,大厅已基本被挤满,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据浙江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展览是浙江美术馆自开馆以来规模和参观者人数最多的一次,开幕式当天参观人数就达1300余人。至闭馆日,参观总人数超过12000余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顾问熊光楷上将,原浙江省省长、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顾问万学远,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顾问金炳华,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孙文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斯大孝,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等诸多嘉宾莅临开幕式现场,还有很多来自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的朋友不远千里赶来,共贺展览开幕。

  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高度赞扬了韩天衡先生及其弟子对杭州文艺及西泠印社的重要贡献,他在致辞时表示,“西泠印社在当代艺术和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韩天衡先生和百乐斋同门做出的努力。认为韩天衡先生在杭州的首站巡展对于提升杭州文化强市形象,繁荣杭州文艺又增添了一道亮色。韩天衡先生在答谢词中充满感情地阐述了他与杭州的历史渊源,尤其对方介堪先生当年如何介绍自己加入西泠印社,他与恩师陆维钊先生以及沙孟海、陆俨少等前辈的交往情景历历在目,老一辈的用心提携和厚爱让他终身受益。

  2、2015年7月3日韩天衡先生携二百一十余件书画印精品来到武汉。

  对于将本次“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作品展”的第二站放到武汉,韩天衡先生如是说,他有一个艺术情结:与武汉的艺术缘分缘自1963年,他的一件篆刻印屏被恩师方介堪先生带到了西泠印社六十周年的展览会上。当时得到了很多长辈的肯定,其中就有湖北第一任省文史馆馆长唐醉石先生。当时韩老师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二十年以后,唐老先生的儿子唐达康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中说到“韩先生您不认识我,但是我很早就认识您了,因为在二十年前,也就是1963年我陪父亲在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展览会上见过您的印屏,我父亲在您的作品面前看了很长时间,他最后讲了一句话,“你看二十年以后,这个人就是中国的印坛巨子!”唐达康在二十年以后写这封信,是证明唐醉石先生眼力。而就在展览开幕前几天,武汉的学弟们在拜师宴上,韩老师看到了这件1963年展览印屏原件的照片,这是与武汉的一个艺术缘分。

  第二个与武汉的艺术缘分,大约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书法报》发了一篇文章,文章题名为《韩天衡何其多》。这个作者在文章中写到,韩天衡是需要的,他的印风也是应该被承认的,但是大家一窝蜂的都去学韩天衡,这是没有必要的。这篇由《书法报》发表的文章之所以重要,在于其点明,艺术需要推陈出新,但是艺术的出新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韩天衡只要一个,而不应该让其“韩流滚滚”。韩先生说,“这个意见是非常正确的,正因为有《书法报》这篇文章的引领,不仅没有让大家都跟着我一个人走,而是更好地开创了我们后面篆刻界百花齐放的局面。”

  本次展览同样展出了韩天衡先生的七十件书法、七十件画、七十方印,但其中已替换上了一批新作。韩先生说,上海人有一句土话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希望大家对我这些不成熟的作品多加批评指教,这不是客套,因为对于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讲,特别是我这样一个有阅历的人来讲,表扬是糖,糖是可以不吃的。批评是药,对于有病之躯,这个药是不能不吃的,大家对我的批评指教就是给我吃良药,就是给我千金难买的良方。所以我希望大家对这个不成熟的展览多加批评指教,我希望能够不虚武汉此行,通过这个展览,对我这个老朽来讲,还可以再前进一步。

  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书协、美协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宋妍女士专程与会并致辞祝贺。

  3、2015年10月15日上午,“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作品展”暨“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第十届书画印展”在韩天衡美术馆启幕。五百余件书画篆刻及雕刻艺术品精彩呈现,既展现了韩天衡先生半个多世纪不断探索,锐意创新的多彩历程,也整体展出了二百多位“韩门子弟”秉承师训,汲古求新的艺术风貌。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文联、西泠印社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云虎,上海市文联、上海中国画院等领导以及书画篆刻界人士近600人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作品中,韩天衡先生特地挑选了其历年创作的210件书画印精品,从中能领略到韩天衡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风格,也是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韩天衡先生的艺术成就。活动策划之初,展览名被定成‘从艺70年’,后来改为‘学艺70年’。韩天衡先生解释说:“因为不管各行各业,‘学’是非常重要的,艺术需要学习与发挥,需要不断吸收营养。”

  中共上海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在开幕式上说:“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展览命名为‘不逾矩不’,在‘不逾矩’三字后,加上了一个“不”字,可以看出韩先生不守旧、不自缚、不懈怠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理念。本次展览在韩天衡美术馆的举办,对嘉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市民享受艺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韩先生在开幕式上谦虚的说道:“中国有句俗话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现在已经老大了,如果再不努力,那将是一辈子徒伤悲。在艺术的道路上,尽管充满着艰难,困惑,但我还想进步,希望能与各位多多交流。”

  4、2016年6月17日晚,“韩天衡学艺七十年特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央驻澳门联络办文教部部长徐婷女士、外交部驻澳副特派员蔡思平先生,澳门特区文化局局长梁晓鸣先生,香港政府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澳门美术家协会会长黎鹰先生以及书画篆刻界300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这次带来的绘画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荷花。自古文人歌颂梅花颇多,谓其不畏严寒傲霜怒放、冰洁刚毅的品性;而韩先生则认为荷花具有梅花同样的刚毅品格,在炎热酷暑、骄阳之下,百花和绿叶都给晒蔫了,唯有荷花迎风盛放!荷花健康、向上、茂盛的积极意义也应该值得人们学习。韩先生表示:“作为澳门特区的区花,我相信澳门的文化艺术也会像荷花一样,发展的更加美好。”

  5、2016年12月1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作品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幕。

  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上将熊光楷,全国政协常委、原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原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政委、少将李光金,上海市政协原秘书长陈海刚,以及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相关领导特地前往昆明出席开幕仪式;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金,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学群,原云南省人大常务副主任晏友琼,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维真,副馆长杨世能,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马开能,云南省文化厅、省农垦集团领导等和来自沪、滇及多个省市书画界知名人士近700人出席了开幕式。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长陈豪在百忙中专程赴博物馆参观了展览。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适逢沪滇对口帮扶合作20年之际,以“海派艺术 奉献云南”为主旨的“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书画印展”在七彩春城昆明开幕,这是云南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韩天衡先生是当代海派书画印坛代表性人物,70年艺术生涯,在书法、绘画、篆刻创作以及艺术教育、艺术传播、艺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览的举办,为云南文化艺术界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促进滇沪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助推云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赵金指出,上海和云南交流合作历史源远流长,两地人民感情十分深厚。20年来,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在文化教育发展方面给予了无私援助。这次韩天衡先生学艺70年作品展,也是两地宣传文化部门对口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成果。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云虎专门发来贺信,向展览开幕表示热烈祝贺!贺信说:作为当代海派书画印坛的代表性人物,韩天衡先生工书、善画、精篆刻,在美术创作、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次展览适逢沪滇对口帮扶合作20年之际在云南举办,无疑是沪滇两地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展览以“海派艺术 奉献云南”为主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代海派美术文化的突出成果,相信必将受到云南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有助于深化沪滇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进一步弘扬海派文化艺术起到重要作用。

  韩天衡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作为上海的一个市民,这次到昆明来,是来“走亲戚”的。上海跟云南是结缘20年的“亲家”,希望两地越走越亲,不断拓展沪滇文化艺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本次展览是韩天衡先生70年艺术生涯回顾系列展的第六站,也是展品最为丰富的一次大展。共展出韩先生320件精品力作,其中包括书法、绘画、篆刻以及文玩雅具,还有韩先生的艺术专著百余种。创作时间从1960年至2016年。其中巨制水墨《松云皓月图》、重彩《杨万里诗意图》,书法《涛声》、《不逾矩不》等极具震撼力。

  (二)

  “不逾矩”出自孔子的《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其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为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第三阶段,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做人至不受环境左右已属不易,随心所欲的境界只有少数精英才能达到,而攀越至不逾矩者更是凤毛麟角。在年龄的不逾矩和行为的不逾矩之间,韩天衡先生加了个“不”字,恐怕更多的要从精神层面上来解读。

  韩天衡先生的精神世界大部分归结于艺术范畴。按现代文艺理论的定义,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韩天衡先生是位纯粹的艺术家,我们可以从他数量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不逾矩不”这一学术命题以及本次巡展的深远意义。

  韩天衡先生从4岁开始临帖学写书法,6岁摹刻印章,10岁左右学写诗文,35岁研究绘画……在郑竹友、方介堪、马公愚、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陆俨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师辈的教诲下,他一直怀揣追梦的理想,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尽量使自己的创作形成一个多领域的体系。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在这条充满崎岖的艺术之路上,他始终在孜孜以“学”,不断耕耘。

  欣赏韩天衡先生早年书作,可知其传统功力非常扎实。又历经多年的探索与磨砺,逐渐形成了以草篆为基础的书风印风。他在2014年所作明代吴彬刻石题跋和其他砚拓、壶拓题跋,可以视作一位老艺术家的雅趣之作。除榜书外,其挥写于2015年的行书《我的治印虚实观》七条屏等,则是韩天衡先生书文俱佳的精品之作。

  治印方面,他在2013年所刻《中庸》和2014年所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则是他两种印风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后者,年届75的老者还能以精准的刀法创刻出线条劲细内敛的鸟虫篆印章,令观者叹为观止。

  除巨幅的重彩画《杨万里诗意图》外,他在2010年所画的《夏荫图》、2012年所画的《月上柳梢》、2013年所画的《秋红图》等都是水墨与重彩并重的佳构。值得一提的是,韩天衡先生创作于2015年的《暗香浮动》则蕴含着很多信息——老杆新枝是画梅花的传统,蝙蝠状的变形鸟是韩天衡先生的特有符号,题画盖印是其擅长,别出心裁之处在于韩天衡先生在这幅梅花图的泥金底上引入了他的另一项擅长——鸟虫篆线条的元素。可以设想,如果抽去鸟虫篆线条,这幅《暗香浮动》可能流于一般。而增加了鸟虫篆线条,特别是敷以与泥金笺反差强烈的深蓝色,一幅传统题材的梅花图立马呈现出勃勃生机乃至于隐含些许奇幻的意味。这是韩天衡先生工写结合、水墨与重彩并重的画风所催生的佳作,也是其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必然产物。

  另一幅大作《松云皓月图》则是韩天衡先生近期在水墨画领域探索创新的代表作。该画构图饱满,一株枝杆虬结的苍松横跨画面,一轮皓月悬浮于画面左上方,一排鸟儿站立在似树非树似石非石——或称其为苍松的露根之上,天空中云雾蒸腾……小笔中笔如椽大笔,淡墨浓墨如炭焦墨,调动一切手段,运用毕生经验,韩天衡先生用洪荒之力创作出这幅神完气足,墨韵万千的扛鼎之作。这幅《松云皓月图》足可以介定为其跻身于水墨画大师之列的经典之作。

  凡是大师都是自信的,也是谦虚的。韩天衡先生在70岁时刻印自称“老学生”,73岁时又刻“老大努力”印自勉,75岁再刻“老来多梦”……他的梦当是不忘初心,坚守艺坛之梦,是一个艺术家不懈努力、耿耿于心的“中国梦”!

  凡是大师都独具品格。当别人在白白消耗青春之际,韩天衡先生一头扎进了研习艺术的精神世界。即使在文革期间,当大部分老艺术家被打倒被极度边缘化之时,他仍然一一登门拜访,虚心求教。这种转益多师的经历,使得他能将书画印艺术在高层面上相互打通,从而以扎实的基础奠定了自己在艺坛上的地位。

  (三)

  艺术史记载了明代徐渭的创新经历——不甘平庸发愤创新,命运多舛时事弄人,曾以利斧劈头而不死,以铁钉穿耳而不聋。上苍让其受尽折磨后授其水墨技法,原是让他混口饭吃的,殊料徐渭就此干出一番事业,以其不朽的画作得享水墨画大师之名,影响了后代无数画家。而清代的邓石如则不然,他没有科考落榜的苦恼,没有跻身官僚的奢望,没有当一位青史留名的艺术家的抱负。邓石如如一位流浪艺人般四处飘泊,在家乡当一名塾师,拜学者梁巘为师,到南京梅家当清客,后来飘泊到安徽歙县,他觉得好就多住了几年。那些年他的隶书篆书大放异彩,尤其是他的篆刻,平平淡淡成就了开宗立派之业。

  艺术家可比较又不可类比。韩天衡先生的从艺之路没有“不颠狂不得活”的记录,但他又是一位创新求异者。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他比邓石如更上层楼,在研习艺术探索创新方面显得更为主动。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刮起的“滚滚韩流”,其实那时他已形成了立派之势。时光如梭,20年后的韩天衡先生宝刀不老,仍以灵光迸射之势发愤图新,引领着当代书画篆刻领域的开拓和创新。

  韩天衡先生认为“不逾矩不”并非是轻率狂妄的否定。“不”是艺术前行的动能,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对艺术的追求,穷尽一生的努力和探索,也只可能接近于真实和目标,岂有从心所欲?但在这接近的过程中,往往又会人为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规矩,某些规矩又束缚着人们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脚步。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挠的否定,才能在艺术上从心所欲,敢于越陈规,创新貌,推新出新,常变常新,才能使艺术生命常青。他用他“不逾矩不”的信念,不仅书写了20世纪中国书画篆刻史的崭新篇章,更是身体力行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作为艺坛常青树的韩天衡先生虽然已过耄耋之年,却依然孜孜不倦、勤勉不懈,在工作之余,他不忘为艺术发展的后继有人贡献着他全部的智慧,更是用全部的热情关注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以满腔的热情为这个美好的时代奉献着自己精彩的人生!

  2016年12月28日于杭州


美术报 专版·艺事 00024 不逾矩不的创新指向 2017-01-21 美术报2017-01-2100014;美术报2017-01-2100015;美术报2017-01-2100016;13011118 2 2017年01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