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寄自从容
记教育、设计、绘画的践行者——郭线庐
在教育管理岗位上勇于奉献,持守信念,集几十年潜心教学、科研、创作经验,博辨广大,与时俱进。提出“传统为基,当代为用,强化优势,特色发展”的宏观办学理念,以“日积跬步,得至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的务实心态,从点滴做起,肩负“西美人”殷殷期望,并努力寻找并把握最佳发展机遇,这就是西安美术学院现任院长郭线庐的现实写照。多年的工作积累与艺术追求,造就了的他除弊布新,上下协力,变压力为动力,视困难为契机,精心营造和谐互助、教学相长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工作作风。
长久以来,郭线庐思考教育的发展对人类和祖国的命运的推动作用,将感悟化入日常的坐言起行。以多维宽广的视野,因材施教的技巧,尤其是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各方学子,深受学生爱戴与同事信任。他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掘学生美的素养的潜质,寻找因人而异的发展路径,按个性特质分类指导,使之更好地成长。因而,他用别人称之的“郭式方法论”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强劲的发展后劲,一旦踏上工作岗位便能很快焕发生机活力,许多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郭线庐主张艺术教育者应不断拓宽广自己的知识平台和增加知识储备,以便承担起接续历史、继往开来的重任。为此,他把教育当成人生的精神支撑,注重自我修炼,强身健骨。在具有清醒自持的职业素养,应对时代挑战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令人称道的艺术成果。
综观郭线庐的设计作品,不管是严谨张扬的海报,还是精致内敛的邮品,喻意透彻,风格独特,多用流动性的物态造型,强调设计形态的隐喻性,以多元文化的组合建构,释放视觉文化的精神品格和艺术魅力。他强调艺术家主观感觉的表达,注重客体对象的创造,将自我性情归为师法自然造化凝结的“心印”。他的作品图式生动、形式悦目,让人看到岁月流转的美感、生命延续的人性。设计观念具有超时空的、超现实的东方审美意识、民族文化心理。这一切得力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西安深厚的历史文脉。这座闻风犹可寻梦的千年古都,人们常会被微小的柔情感动。郭线庐用他的才华和情怀,拨动了那根古韵清弦,在弹奏一曲婉转悠扬。朝着远方,风雨兼程,立足长安,面向五洲,完成人生夙愿,了却某段缘分。他的设计语言在中国和域外均已得到认可,其兼具个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设计元素与风格使他成为设计界一位奖项颇丰的艺术家,与这一方水土滋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郭线庐的花鸟画不追逐浮华的光鲜,不摹写灿烂的绚丽。从美学角度欣赏郭线庐的牡丹及荷花,我们分明感到它们是寄寓主体审美理想的象征物,经由“借题发挥”而完成自我心志的图意表现。承蒙朝露、润含春雨的“诗化”意象,已然形成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不管是透明清丽的水墨虚实渗化,还是穿插呼应的花枝曼影,已然浓缩在诗一般的图像中,以相对单纯的色相拓展视域空间,读来颇有意味。如一地影影绰绰的水波,承映上天云烟的缥缈,抒发花开春暖的一咏三叹,充溢悱恻、激昂和豪迈,笔法间流露常态的风姿,墨团内凝聚高格的气骨,达至画境与诗意天然相和。亦如世间旖旎的风光,万古不变的青山,滔滔不尽的江水。这种纯净与大美,成了每个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搁在最纯净的角落,不轻易与人言说。
时光荏苒,流年依旧。半个多世纪的春花秋月,凝成才情与修为的蕴藉,体现于郭线庐在教育家、设计师、画家之间的多重角色转换。他以教育家的担当,独立的思想力、预见力、判断力及百年树人的理想,立足大学校园;他以设计师的眼光,综合中西艺术的精神元素,在构成拼图中扬弃,于观念解构中整合,彰显当代中国精神;他以画家的敏感,在笔墨本体中寻觅与心灵牵挂的殊新样态,优游其中,乐此不疲。
(应一平:《西北美术》主编、教授;卢 昉:《西北美术》编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