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评论

中国文化脉络中有强烈的抽象精神

  我最早接触抽象艺术是在法国留学时,在一个非常古老的中世纪的城堡里参观了赵无极的巡回展,整个一面墙都是赵无极的作品,那种感觉就像是整个浩瀚的宇宙在我面前展现了出来。当时就想起赵先生的一句话,他说绘画与其他的艺术类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宇宙的普遍魅力,在这个意义上东西方在抽象艺术里面可以找到一种最高的共同点,它们同样代表着最本质性的宇宙世界的运动。

  今天我们去谈论抽象,首先要对抽象是作为一个历史时期还是作为一种今天仍有生命力的绘画精神有一个区分。中国是否有抽象艺术?抽象艺术发端于西方,期间涌现出来各种各样的抽象艺术形态,如果以这个标准到中国的艺术里面去寻找那确实是没有的,我们没有立体主义,也没有随后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或者发展。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话是低估了抽象的概念或精神所能够展现出来的内涵。

  海德格尔有篇论文《什么唤作思》,或者说 What Is Called Thinking?讲到在思想这个具体形态的背后,在它根源的地方有一种力量交换思,是去展开思、激发思的,中国可能没有这种思的具体形态,但是在文化深层能找到激发思的力量。就像是中国没有具体的抽象画的形态,但是在中国艺术的脉络里面我们能够去找到召唤抽象形态的那种内在的东西,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两年我听很多朋友说在中国艺术圈有一股抽象热,我觉得这肯定不是单纯的一种复古,相反是中国的艺术家确实以抽象为契机看到了一种重新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前进的力量。

  我自己是研究艺术哲学的,所以关于艺术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image了,我们可以从image这个概念出发,形或者象出发重新来反省一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抽象。

  比如说很多艺术爱好者将美术馆看不懂的作品理解为抽象,因为看不懂它的意思,这个现象背后恰恰蕴含着抽象艺术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抗拒意义,抗拒各种各样的解释或者解读,在这个意义上抽象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发端形态它确实是对图像学的传统非常有力的批判,它把image跟meaning这两件事情非常极端地分离开,然后让我们能够去独立于meaning地解释或者诠释,然后回归到image本身,回归到绘画的本体,回归到形象的本体去思索,这可以说是抽象艺术革命性的一个意义。

  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过对于一个象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就是图像学的方式,一层一层把它的意义叠加上去,这也是传统画家主动去做的事情,比方说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或者古典艺术家在画画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单纯地在做image,他们已经把各种各样的意义非常主动地、非常原初地放了进去。而抽象艺术代表的恰恰是理解图像的另外一种方式,从meaning回到image,图像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回到它自身的存在或运动形态里面去理解它。

  另外需要澄清的是,日常生活包括科学、哲学里面用的抽象这个词其实与抽象艺术里面说的抽象意思完全不一样。我们常常说抽象就是从具体到普遍、从个体到一般,从各种林林总总的具体现象中提炼出一个普遍的规律,但其实抽象艺术恰恰相反,它不是试图在具象背后去提出一个普遍的规则、结构或形式,它恰恰是召唤我们重新回到具象的本原之处,回到图像最原始的运动本原。

  那么在中国能否找到一条抽象的脉络呢?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石涛在《画语录》里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画”,他说所有的绘画都是从“一画”开始的,这个“一画”并不仅仅是图像的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从根本上来说它也是天地的一个本原,它是形与整个世界之间汇通的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抽象精神可能比西方要更进一步。很多人都说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非常清晰的宇宙论的脉络,甚至把蒙德里安画的格子追溯到中世纪去了,就是神秘的宗教绘画里面的那个窗,好像从这个窗户可以看到另外一个超越的宇宙。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有点生硬。但是中国的抽象恰恰相反,它非常主动地在创作伊始就把绘画的本原和世界的本原两者结合贯通在一起了。虽然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抽象绘画,也没有抽象的类型或者范畴,但是我们确实是有非常强烈的抽象精神,在中国的绘画里面找到了一种原始运动, 而且找到了一种把无限放入到绘画之中的强烈的追求,这也是我们今天还能够去谈中国抽象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美术报 评论 00016 中国文化脉络中有强烈的抽象精神 2017-02-04 美术报2017-02-0400025 2 2017年02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