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原毁
■徐建融
《进学解》是韩愈的一篇名作,其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我这里要讲的是另一句:“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这就是孔子“不患人不知,患不人知”的意思,但发挥得更加明白浅显。作为“马”,不要自以为是“千里马”而抱怨鉴马者不是“伯乐”,而应该抱怨自己还不够“千里马”,至于鉴马者是不是“伯乐”,则是无须我操心的。抱怨鉴马者不是“伯乐”,并无助于把自己提升为“千里马”。要想把自己提升为“千里马”,只有加倍努力地锻炼自己。
但韩愈的这个说法立即遭到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反对:老师你的业够精、行够成、本领够大了吧?为什么“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人,跋前蹇后,动辄得咎”?
韩愈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孟子、荀子,他们的本领比我大得多吧?但他们的遭遇又如何呢?孟子“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子“逃谗于楚,废死兰陵”。“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而我呢?本领比他们差得远了,却能“月费俸钱,岁糜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这就是雷锋所说“工作上向比自己好的人看齐(知不足),生活上向比自己差的人看齐(知足)”的意思。对社会,不仅不抱怨,更要感恩,对自己,不仅不骄傲,更要加倍地努力上进。反之,如果工作上与差的人比,就会骄傲不上进,生活上与好的人比,就会抱怨而感愤。社会的和谐,个人心理的和谐,究竟何取何从呢?
《原毁》是韩愈的又一篇名文,此文不仅继续讲解如何看待自己的自知之明,更讲解了如何看待别人的知人之明。而知人之明,正是为了洞彻自知之明。他如此地反复申说,正因为人之所贵,最在自知之明。“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意思。用圣人来要求自己,圣人是人,我也是人,圣人为什么做得那么好?我却做不到呢?“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用常人来看待别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能有是,是亦足矣。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就是对自己,多看到不足,而不是成绩,对别人,多看到他的长处而不是缺点。自知之明就是在这样的自谦和尊他中一点一点洞彻出来的。
“今之君子,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对自己,只看到长处并加以放大,不看到短处而“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对别人,只看到不足并加以放大,不看到长处而加以抹煞。“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自知之明,就在这样的自大和卑他中一点一点地熄灭下去。
人是需要自信的,自信必然与别人有所比较,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越比越骄傲,骄傲使人落后,所以不是自信;与圣人比,与高于自己的人比,越比越谦虚,谦虚使人进步,所以才是真正的自信。但不如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又怎么比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反之亦然,再不如自己的人,只要不是违犯国家的法规、悖离社会的公序和道德的良俗,总有他的一点之长为我所不及,把我的不及与他的长处相比,实际上也正是在与圣人比。否则的话,即使尧舜也有不足之处,把我的优长与尧舜的不足比,岂不是我超过了圣人——这不是狂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