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育

文章导航

珠三角的
实验艺术教学

  广州美院实验艺术系的logo有点像“招财进宝”,这跟珠三角的混搭甚至是传统上的中山古意是有一些关系的。为什么叫珠三角,而不叫广州呢?因为它的背景是跟珠三角的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的创新设计不仅仅限于新媒体设计,可能是平面设计,可能是贫穷设计,甚至是居民自建,包括社区的合作计划。所以从一开始因为珠三角的地域背景——既是世界工厂,又是历史上的通商口岸——就预示着我们在这片三角洲地带推行实验艺术教学会有它自己独特的使命感或者指向性。

  我们系有8位老师,来自不同的学科,有建筑、绘画、油画、综合艺术、影像等。这8个学科就像8个窗户或者8扇门,老师就是拿钥匙的人,他们通过钥匙让学生不停地在8扇门之间穿梭,从而找到他们要进行创作和自我思辨的一个基本状态。

  实验艺术系在广州美院是最年轻的一个系,学生也不多,每年基本上只有固定的25个同学,所以我们空间也不大,师生比例还可以。它是在一个没有完全做好具体布局的情况下迅速诞生出来的一个系,这个系如何去发展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从没有空间,然后去制作空间或者寻找空间的一个过程。

  在日常课程教学当中,我们鼓励一个学生面对不同的老师,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方法不是完全以一个个人工作室的状态开展的,一定是要有一个共识和默契,所以我们比较重视老师之间和课后对教学的反映和沟通。另外我们没有大量地采用外编教师,当然我们也有邀请一些批评家或者是建筑师包括一些艺术家来上课,但是不是占主体,我们自己的教师内部之间,必须要自我孵化或者自我连接,我觉得这种连接在今天的教育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鼓励8个老师在共识情况下形成不同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之间是有一个逻辑关系的。

  这个时候我们会思考教育跟个人创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学科建设一个基本思路,我们的思路其实不会太复杂,但是它可以指向更复杂的一个边界,我们强调三大主观课程,分别是传播与策划、信息与媒介、材料与装置。当然它里面有一个外延,这个外延就指向于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老师来自于不同的院校,这些不同院校的老师会把他们所接触到的,或者自己一直在研究的领域带到课堂当中来,包括机械装置,电子技术,或影像技术,都会用到课程当中。

  其实每一个同学在经历过实验艺术的本科教育之后,都在寻找自己的一种学习方法,但这个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认为方法既然是生存之道也是应变之道。在针对不同的课题之下,当你接受了一个被委托的创作任务时,或者不受委托的情况下进行创作,你要保持同样状态和同样的思辨过程,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现在面对的大部分学生是90后,年龄越来越低,他们生活在碎片化、信息化的时代,他们对很多事物的吸收可能会有一个特别扁平化、快餐化的过程,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在进行教育工作当中也在思考建立方法的标准,它应该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化性的思维。

制图是规约也是规矩

  我简单地介绍下基本课程。一是信息和媒介,这是信息和媒介的基本课程要求。我们发现我们面对的都是从高中进到大学的学生,但不是直接来实验艺术系的。所以我觉得一年级是最重要的,一张白纸是最重要的。一年级如果能够回到实验艺术系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基础课中有一个如何从整理理性思维开始的课,学生作业里有大量的制图规范的东西,图形、图案、图式、图景,做一个系列的自我训练,包括对影像的直觉捕捉。我们会把标准建得非常朴实,而不是主义和观念放在最前面。我们有大量的日常作业训练,老师会对它们像对待选择题一样直接打勾打叉,通过这种海量的训练,建立学生对周边事物比较敏感的能力。因为制图是规约也是规矩,也是对周边事物的一个自我梳理。

  第二是材料和装置类的课程。我们发现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版画,其实很多同学都开始选择通过影像和装置作为自我表达的一种创作方式。在进行材料与装置的课程当中,我们会关注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技术的使用,然后这种使用如何跟他日常观看与个人思辨相互结合。我们无法割裂传统教育对今天同学们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在什么程度上对他们进行转化,在什么程度上对他们进行转译。

  第三是传播与策划类课程。我们非常注意传播与策划的自我介入,在这个课程当中会在社会学或是人类学层面去选择课题和教学方法。如何把知识有效化,是我们一直在运作的事情,同时我们也鼓励同学展开对知识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或者是对他者的评价。因为整个珠三角日常的消解性特别强,不像北京和上海,没有那么多画廊,没有几千上万的艺术家云集在这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消解在大街小巷,所以对日常性的研究非常细致,更多地观察和思考,成为我们进行传播与策划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对城市交通的自我梳理,对商品消费类型群的分析;包括去一些公共设施,例如图书馆,或一些不同的机构展开一些活动;亦或对城市水资源开展调查。

不能等待,只能往前走

  我想实验艺术教育最大的、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我们对所有原有的概念都会产生新的歧异和思考,无论是素描还是色彩还是创作,或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者贫穷于生活。如何在教学当中建立这样的习惯思考或者认知,是我们在进行日常教学当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今天所有的概念在明天都会被改变。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是自我改变。把这种变化融入到日常教学,我想是每一个老师都在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有时比展开自我创作更有趣,更有挑战性。

  我们一直与各大兄弟院校保持一个比较紧密的关系,既然我们都有一个标签叫做学院,那我们在体制里面如何找到自己的出口,这个变得非常重要。在高校里面做实验艺术教育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能把问题看得太重,不能等待,而是只能往前面走。

  广州美院实验艺术系的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像央美、国美,同学会有一定的指向性。我们的同学来了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短期规划,在看到这种规划之后,怎么样让这些还不成熟的小想法、小念头融入到整个教学的统一规划当中,我们在这方面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所以我说8个老师既是书生也可以是农民、军人,必须是多项的。这种多项在我们课堂上的反映就是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们之间的模糊性恰恰是我们需要介入的地方。就像我们说的实验艺术,每个人都会快速地反映出他对实验艺术的标注,那我们就是把这个标签让它慢慢消解掉的人,我觉得这可能是目前为止我能够想到的答案。

  所以我们会对同学们毕业之后的就业发展方向做一个采集和整理,因为我觉得这种采集和整理对我们自己课程的一些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调整不是一种迎合,而是更加坚持的某种东西,或者是更加让某一些不必要的,很数字化的标准减弱降低,建好我们的防火墙,包括江湖标准。我们是比较关注同学毕业之后,无论是读研究生还是选择做其他行业,他在这个行业当中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反映。之前的思维训练,包括实验艺术教学,在他身上还留下了多少痕迹,这种痕迹有没有被社会所消解掉,还是他建立了一个反消解的系统。

  实验艺术系6年以来很快就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我们要把实验艺术系的共识和状态搭建起来,另外就是有效地建立团队机制,建立一个自我培育和自我发展的通道。就像我之前说的学生们出去之后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回来,用他们的创作或者是他们的理念。他们应该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而不是说自我边缘化,因为今天已经不存在边缘这个说法了。我们其实是在海的中央,是回头还是继续往前面走,往前面走你不一定会被淹,我们可能会游泳或者是去其他的地方,这是一个未知或者可能,但是这个未知和可能不是一种迷失,它可能是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回到艺术原点的东西,就是意志、追求、信念。

  (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美术报 美育 00017 珠三角的
实验艺术教学
2017-03-04 13020851 2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