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域外

激进之眼:
曼·雷与《安格尔的提琴》

  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正在展出超过60位艺术家摄于20世纪20至50年代的150余件珍贵作品。这些作品从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爵士7000多件藏品中精选而出,包括曼·雷(Man Ray)、贝伦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亚历山大·罗钦科(Alexandr Rodchenko)、爱德华·史泰钦(Edward Steichen) 等世界级大师的作品。

  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爵士,194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著名歌手、作曲家。他的唱片累计销售2.5亿张,是“史上最成功的艺人”之一。1990年左右,埃尔顿·约翰开始了他的艺术收藏之路,目前收藏品有7000多件,他经常将自己的藏品借给世界各地的美术馆。2009年,他在英国伯克郡的住宅附近建立了一个美术馆来展示部分藏品。

  20世纪20至50年代是摄影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此次展览作品涵盖肖像、裸体、静景、新闻照片以及一些重大事件、文化运动、社会现状的纪实性照片,通过高品质、高深度的展品来阐述现代主义摄影的发展。泰特美术馆的总监尼古拉斯·塞罗塔(Nicholas Serota)表示,这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展览。能够面对面见到这些罕见作品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展览将至2017年5月7日。

  本期域外介绍的是曼·雷(Man Ray)以及他的作品《安格尔的提琴》。曼·雷于1890年8月27日出生于美国宾州费城南部,因先锋派摄影而为人所知,早期在纽约创作,1921年搬至巴黎,《艺术新闻》杂志将其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5位艺术家之一。1924年,曼·雷的绘画作品成为《文学》第2期的封面,随后,其代表作《安格尔的提琴》以及和杜尚合作的《累积灰尘的大玻璃》也在该杂志上刊登。

  众所知周,《安格尔的提琴》是摄影史上一件鼎鼎有名的作品,在艺术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安格尔的提琴”是法语中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其意思是“业余爱好”。其中的安格尔正是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这位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是小提琴演奏方面的“资深票友”,并作为小提琴大师尼可洛·帕格尼尼的知音,与之保持着终生的艺术友谊。甚至连著名的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都曾称赞安格尔的演奏十分迷人,并希望与安格尔共同演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所有奏鸣曲。虽然安格尔小提琴演奏的真实水平仍有待商榷,但安格尔对于小提琴的热爱人所共知,因而才有了“安格尔的提琴”这一俗语,用来形容人对于某一业余事物的痴迷和热爱。因此,《安格尔的提琴》这件摄影作品也常被认为应译作“爱好”更为准确。

  《安格尔的提琴》是一件银盐摄影作品,作者正是20世纪著名摄影师曼·雷。虽然曼·雷最为人所知的创作集中在摄影上,但他最初也尝试过绘画等媒材的创作,在绘画上他曾公开承认是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崇拜者,这件作品恰好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曼·雷深深的“安格尔情结”。《安格尔的提琴》所表现的戴头巾女子背像与安格尔的《瓦平松的浴女》(La Grande Baigneuse,1808)一作相比,不论从人物造型、构图还是光线,都极其相似。又一说《安格尔的提琴》乃是受《瓦平松的浴女》一作启发而创作的。无论如何,从创作的时间先后上看,《安格尔的提琴》在其创作或构思之时肯定或多或少地参考或者借用了安格尔画中“戴头巾的女人背像”这一人物造型。从画面的整体来考量,采用背像来表现女人体,可以避免过多的光影表现所造成的视觉上的混乱,而将观者的注意力更多引向对于优美的人体线条和细腻的肌肤质感的欣赏上来。但是如果与安格尔画作作细致的比对,就能注意到两作所表现的女人体的具体差异,发现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审美观与曼·雷的在艺术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安格尔更多想表现的是一个沉稳庄重的人体,而曼·雷更多地注意到了女人体所特有的轻盈和优雅,并让模特双臂抱胸,将腰身的曲线充分暴露出来,更妙的是,照片上摄影师利用f型音孔在模特腰身上进行标示,将模特背部的造型与提琴相比拟,堪称神来之笔。另外,f型音孔也正好在视觉上强调了女人体背部的优美线条。安格尔的浴女像显现出提琴的形状,也将“安格尔的提琴”一语在视觉上落到了实处。

  《安格尔的提琴》之所以在摄影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不会仅仅是因为摄影师在视觉上玩了一个巧妙的双关语。当然,玩这样一个视觉游戏,对于那个时代之前的摄影师有多么不可想像。女人体与其背上的f型音孔并不是存在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在照片上可能会给人一定的错觉。这不得不提到叠印的这一暗房技巧的出现使这样的创作成为可能。叠印法虽然不算曼·雷的独创,但在曼·雷的时代仍具有相当大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很难想象当时不具备大量的暗房操作经验的任何摄影师,可以像曼·雷这样,在一件作品上将这一技术玩得这么得心应手、不露痕迹。通过叠印的方法,将f型音孔与女人体的形象并置,曼·雷完成了一个非写实场景的虚构。可以说,至少和同时代走在前沿的摄影师一样,曼·雷已经开始反思一度被作为绝对再现的摄影是否具有新的可能性,是否可以从摄影本身独有的语言出发去触碰非写实的“真实”。正如曼·雷自己所说:“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梦。”

  最后,让我们再讲讲作品背后的故事。照片上的女子虽然只向观者展现着她的背部,但玲珑有致的腰身和微微侧过的面庞依然足以令人着迷。或许没有镜头后那双深情凝视的眼睛,恐怕照片也难如此打动观者。

  1921年,一个风华正茂的美国小伙子来到了神往已久的、艺术氛围浓厚的巴黎,并开启了他事业的黄金时代。这个美国小伙子就是曼·雷,而当他准备在巴黎的艺术圈子大展拳脚的时候,他正好遇到了在这一圈子里十分活跃的歌女兼模特——吉吉(Kiki de Montparnasse),两人迅速地坠入爱河。在此期间,年轻的曼·雷也为风韵十足的爱人吉吉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安格尔的提琴》正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件。也许它不像曼·雷的其他作品那样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实验性,但不难看出其中所包含的对于爱人的深情。这或许也是作品题目中“安格尔的提琴”所包含的“爱”和“好”更为隐秘的一层寓意吧。


美术报 域外 00020 激进之眼:
曼·雷与《安格尔的提琴》
2017-03-04 美术报2017-03-0400021;13020983 2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