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评论

观点

偶遇“书画大师”

  去拜访老同学,顺便到杨家埠走了一遭。

  偌大的杨家埠大观园,冷清得很,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走过,愈发显得空荡。很多房间都大门紧锁,开放的部分也是一副被许久遗忘的模样。看着凌乱和落满尘土的家具,不免感到惋惜。唯有随处可见的蔬菜瓜果茂盛喜人,展现着勃勃生机。

  来到卖纪念品的散摊和门头,总算有了些人气。我们走进其中一间,一瘦高中年男子上前笑脸相迎。在这间工作室兼展厅的房间里,挂满了书法作品,桌案上大大的毛毡上,铺着几张刚刚写好的字。男子有些得意地问我的同学:“这字写得咋样?”同学操着地道的方言说:“嗯,这字写得奇有精神!”我瞅了一眼,煞是飘逸,也许过于飘逸了,每个字都有一到两笔的装饰笔画,没来由地出现一个个藤蔓般的弧线,像极了升级版的花体字。

  接着,艺术家自言自语般地嘟囔着:“这个证书……才给我寄过来。”说着下意识地伸手从桌子的另一头拿过一个烫金证书,打开,摆到我们面前。上面赫然有艺术家的一张标准照,钢印清晰可见。顶天一行大字:中国书画家职称·润格评定委员会。清楚地写明,书法家某某某,润格费为每平尺1500至2000元。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机构,粗陋了。回去后赶忙上网查了查,还真有这么个网站。惭愧,上面的评委我一个都不认识。

  一边送我们出来,书法家一边说,有什么需要的就过来啊。我们微笑着点头离开。

  穿过几排崭新而大都紧锁的小屋,我们被一声声嘹亮的歌声吸引。远远望去,只见一位头发灰白的老者一边踱步一边练嗓子。他身边赫然一块石碑:古井。这两个元素都吸引了我。

  看完古井,老者邀请我们去旁边他的工作室参观。两间大小的平房,就是画家的工作室兼卧室、厨房了。凌乱的生活用具和衣服铺满了茶几和床垫,墙上则大大小小挂着十余幅绘画作品。在昏暗的光线下,只看到一个个张牙舞爪、霸气逼人的墨块迎面扑来。我凑近了仔细辨别着,原来是一个个像牛、马、狗、猫之类的形象,没错,应该是牛、马、狗、猫。还有一个健硕的裸体女子和一个怒目的小孩坐在草地上。

  在画家的带领下,穿过工作室兼卧室、厨房,再穿过一块小菜园,来到后面的两间平房,门口赫然写着:展厅一、展厅二。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与前面差不多,只是更多更霸气。画家胆子很大,已经完全摒弃了那些老套的什么笔法、墨法和造型法则,天马行空,俨然已臻化境。比如说马,已经抽象化,说是牛也可以,说是枯树干也可以。而且就主题而言,能把平常的温情画面,如猫趣图、母子图等等画出悲怆和狞厉之感,完全超越了世俗的价值窠臼。看着这些画,我不禁肃然起敬,同时又感到这昏暗的光线和逼人的气势所发出的阵阵凉意。

  画家拨弄着屋内一张旧茶几上的册页,给我们介绍着价格,单张的10块,册子50……同学问,这些是复印的吧?画家对他的这种无知表示了宽容:原作那就贵了!

  回到大街上,回想起刚才的场景和那些逼人的气势,我总想,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隐士吧?绘画,吟唱,种菜,宋元那些遁迹山林的大画家们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回来忍不住查了查这位画家,长长的简历上居然表明曾经私淑徐悲鸿,人称“X悲鸿”。而且,更巧的是,他开始学画的年龄居然是37岁。在这个年龄上,梵·高死了,劳特累克也死了。

  (作者为艺术史学者)


美术报 评论 00010 偶遇“书画大师” 2017-03-18 13023616 2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