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三杰
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作品展
本报杭州讯 阮黎帆 3月22日,“跨洋三杰——郑月波 王昌杰 刘业昭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20组(件),3位艺术家分据3个展厅。他们都有纯粹的笔墨传统,但是各自不同的领悟和人生经历,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面貌。艺术家家属分别向浙江美术馆捐赠3位艺术家各15幅作品。
郑月波(1907-1991)、王昌杰(1910-1999)、刘业昭(1910-2003)3位是国立艺专早期毕业生,在校期间,受业于林风眠、潘天寿等一代大师,林风眠“兼收并蓄”的艺术主张和潘天寿“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艺术立场为他们继承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上世纪40年代,3人先后赴中国台湾,都有在台湾艺术院校任教的经历。后定居美国,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郑月波用笔酣畅淋漓,擅长以少胜多的表现力,寥寥数笔勾勒出的骏马、猫和游鱼,充满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他的画得到张大千高度评价,两人合作《猫荷图》、《游鱼图》等,成为艺坛佳话。王昌杰注重学习任伯年和吴昌硕的绘画境界,融合西画的视觉效果,形成自己具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风格。刘业昭的笔墨融合中西技法,笔精墨妙,善绘山水、花鸟、人物、翎毛走兽,都能真气充沛,自然可爱。
浙江美术馆始终坚持“中国风格,浙江韵味,古今一体,面向世界”的立馆方向,大力实施“百年文脉梳理”和“百年书画征集”系统工程,积极宣传海外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把美术藏品“海外回流”作为突破口,拓展美术馆藏品征集渠道。此次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联展正践行了“两百”工程、海外回流,并提出“跨洋三杰”的概念。展览对于吸引海外文化艺术资源汇聚浙江,褒奖海外拓展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和世界华人圈的文化融合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