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施林红(杭州市万家星城幼儿园)
幼儿拥有巨大的美术发展潜力空间,用正确方法对幼儿施以适当的美术教学,是“感受与表现创造并重”的美术教育观的体现。作为教师,要从为了每一位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追寻幼儿美术教育无限的价值和本质,珍视“童心”,学会欣赏幼儿的原创之美;尊重差异,处理好技能技巧的“导”和幼儿创造个性的“放”,让幼儿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导:巧妙选材,简明导入,生动讲解
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将创作主题与幼儿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提升创作欲望,要把握年龄特征,变单一为多样。尽管幼儿与美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具有喜爱美术活动的天性,但是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和持久性有限,在美术学习上还做不到意志上的努力。所以,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经常变换绘画纸型、画纸颜色以及工具、方法、内容,既对幼儿美术兴趣的稳定发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幼儿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形式不仅能引人入胜,增强教学气氛,而且能在短时间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意愿。如有趣的故事情节、启发性的音乐、喜欢的游戏、先进的多媒体,配以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参加美术活动之始就能够以愉悦的情绪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动讲解,寓教于乐。将技能技巧的学习要领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或儿歌,便于幼儿理解接受。利用活动教具,替代某些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动作,给予幼儿一个直观的形象和相对静止的动态,便于幼儿观察和把握动作的特征和方向。通过手工活动,运用简洁的图示或流程图,帮助幼儿归纳要点。在以想象、创意为重点目标的活动中,组织幼儿通过对主题、情节、材料等的讨论,交代方法,开拓思路,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造。
放:珍视“童心”,赏识激励
教师要珍视“童心”,学会欣赏幼儿的原创之美。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借助符号、线条、色彩、以物代物等方式来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毫不隐藏自己的感情,在作品中或倾诉自己的快乐,或发泄心中的冤屈,或描述离奇、古怪的白日梦和幻想,或涂抹出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图式”而不能自圆其说。他们不受时空关系、物象固有状态的限制,其画中夸张变形的物象、拟人化的画法、神奇美妙的联想、和单纯强烈的色彩都是他们自由随意、顺应感觉的天性释放,这也正是儿童画独特魅力之所在。作为教师,要留意幼儿绘画中的闪光点,熟悉幼儿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善于发现幼儿绘画所传达出的内在信息,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画面,互动交流。
赏识激励,趣味分享,放大幼儿的成功体验。教师如何评价幼儿的作品,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起着方向性的作用,教师一定要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欣赏同伴的创作,借孩子的眼睛,借孩子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并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空间,肯定幼儿作品的“与众不同”,欣赏幼儿这种稚拙、直观的原创之美。将语言与画面相结合,请孩子讲一讲画的是什么,说说自己的心声,只要孩子说的、画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要给予肯定,让孩子感到绘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或以游戏形式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也最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对幼儿的启发和促进。
善待作品,精心布展。在绘本《点》中,不会画画的瓦斯蒂看到自己随手在纸上戳的一个点被老师“镶进漩涡状的金黄色的相框”,挂在了美术教室,这让瓦斯蒂树立起自信,从画点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作品在学校的艺术展览上让大家大开眼界,轰动了全校。这一切都能让幼儿感受到一种尊重、一种成功、一种赏识,从而像瓦斯蒂一样越画越爱画、越画越自信。
尊重差异,处理好“导”与“放”的关系
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的性格和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夸张大胆,有的却畏手畏尾;有的兴致勃勃,画面越添越丰富,有的则草草几笔了事;还有的用色大胆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却偏偏喜欢使用黑色和棕色……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幼儿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教师要在珍惜和保护幼儿艺术天性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探索和驾驭美术材料,推动每位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进步。
要求中有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法,倾听来自童心的声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了解幼儿潜在的可能性,允许幼儿运用不同的手段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这包括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向孩子们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允许每个幼儿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吸纳外界……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主动进行绘画创作,而不是畏首畏尾,依葫芦画瓢地临摹。
尊重中有要求。放手让幼儿去想象并不等同于让孩子无序地狂奔,尊重幼儿活动意愿,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是以有要求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在教幼儿绘画技巧的时候,一定要谨记“技能是表达的工具,一切技能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如表达的需要。”因此,在幼儿美术中涉及有关技能教学时,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幼儿自由的运用,使技能成为幼儿自主表达的工具来衡量。一是以游戏口吻化解困难。当孩子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以模拟与主题相关的角色点拨幼儿,从而顺应孩子的创作意境,降低难度,避免紧张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创作。二是以提问方式引导创造。当幼儿经常采取某种造型形式、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让幼儿考虑改变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导”和“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导”中有“放”,“放”中有“导”,两者相互依存,贯穿于教学全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渗透与激励。
正如“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幼儿美术教学的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以“开发幼儿多种的潜能,赋予创造的智慧”为根本,真正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让孩子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玩美”馆:基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载体构建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15SC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