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赏析

终极追问:
张凯蒂的社区对话艺术

  张凯蒂(Candy Chang)是美国新奥尔良的华裔艺术家、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设计工作室“市民中心”(Civic Center)的负责人之一,她在公共领域创建互动性的作品,用以探索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对话形式,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参与性公共艺术项目《在我死之前》(Before I Die),这件作品在70多个国家中的2000多个城市展出,其中包括中国、伊拉克、阿根廷、海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南非。

  2009年,张凯蒂失去了一位她视为母亲的亲人,她的名字叫琼,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促使她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于是,她在一些朋友帮助下,将社区里一座废弃屋的墙壁,改造成一块巨型黑板,并用油漆和蜡纸模板写上一道填空题,题干是:“在我死之前,我想……”

  凯蒂希望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可以拿起粉笔,在这个社区黑板上回答这个问题,她不知道这样的社区试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在第二天,她欣喜地看到,这面墙上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答案:“在死之前,我想在上百万的观众面前唱歌”、“在死之前,我想种一棵树”、“在死之前,我想过隐居的生活”、“在死之前,我想再抱她一次”、“在死之前,我想要做完全真实的自己”……

  因为社区黑板上的一个提问,使社区中平时未必能有沟通的街坊邻居,自发产生了共同的行为,将彼此的心意表露在公共空间里。美国的媒体对此迅速做出反应:《大西洋》杂志说“在我死之前”是已知最有创意的社区项目之一。美国《公共艺术评论》称赞这是将公共艺术、社区参与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发挥艺术在社会和社区场所营造等领域的积极作用。《广告时代》认为这是快节奏数字时代的警钟,张凯蒂只配备了一点粉笔、标签或便利贴,就将普通的城市空间转换成激励周围人群互相接触和分享生活情感的非凡之作。

  张凯蒂也因此深受鼓舞,她说:“这样的合作让大家看到了,只要我们有机会发言,并且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公共空间的功能就可以如此强大。”由此出发,张凯蒂又陆续创造了更多的社区互动作品,每件作品都有独特角度和动人心魄之处。这里只略举几例:《忏悔》是一个有安慰和净化作用的公共仪式,张凯蒂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创建了用于忏悔的密室,她邀请人们在密室的木牌上写下忏悔文字,然后将这些匿名忏悔牌安装在画廊的墙上,并选择其中一部分写在画布上一并展出。最后展出的忏悔牌总数超过1500件。这些忏悔文字有:“我吃的奶酪太多;我怕我会孤独地死去;我卖海洛因给我的朋友并毁了他的生活;我来到这里与一个女孩结婚却离开了另外两个女孩;我从公司里偷的钱超过15000元;我比我的老公更喜欢色情;我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自信;我是军人但我害怕死亡;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我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这个内省式作品,探讨了如何在世俗环境中进行自我反思。而《接吻、哭泣和被吓坏的公共之地》则是在中国香港城市空间中设置的系列标志,如“这是一个被吓坏的好地方”、“你的初吻在哪里?”、“你最后一次在哪里感觉棒极了?”以此打通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边界,通过连接建筑与人的生活,激活个人在社区生活中的感觉信息,迫使忙碌的行人重新考虑他们的与城市环境相关的情感经历,为人们理解社区空间提出新的可能性。

  《爱毁坏时间》(Love Destroys Time,2014)是美国南部最大的街头艺术展览的一部分。张凯蒂与作家詹姆斯·里夫斯(James A. Reeves)合作,以一个曾经在这里住过的盲女人故事为灵感,在新奥尔良废弃的戴高乐庄园公寓大楼创建了一个在地性寓言。这是一件绘画装置作品,通过布满建筑物外墙和房间内部的文图拼贴形式,以公共空间中实验性叙事小说的手法,分章节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让这个记录过去生活的废弃空间重新显示意义。

  在古希腊,医生处方中包含观看悲剧,将心灵治愈作为保证健康的必要环节。受此启发,张凯蒂与里夫斯合作创建《她有一个名为富城的梦想》(She Dreamed of a Place Called Fat City,2015),这是在新奥尔良富城(Fat City)附近的壁画,通过超现实的拼贴画和寓言故事,讲述一个女人与她的邻居们多年来的变化及其意义——从1970年代直到今天。由无数垂直竖线绘出梦境般的黑色图像,提供了一个有想象力的空间,作品引导参与者用全新眼光在陌生中寻找安慰来思考我们的生存环境。

  张凯蒂还在城市建筑中安放实用工具,用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这个工具是中国古老的易经。作为提供实用智慧的古代文本,易经可以适用于各种人生境况。《明天的阿特拉斯:一个哲学反思的装置》(The Atlas of Tomorrow: A Device for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2016),是一个能提供自我反思的互动壁画,参与者无论处于哪种生活境遇中,都可以通过转动墙上的一个交互式表盘,在64个选项中得到其中某一条文字的指导。这件作品被美国媒体称为“易经改编本开发了人的精神,鼓励行人停住脚步进行哲学性的片刻思考,其中每个寓言的原型突出了我们共同的人性。”

  《悲伤是一个永远不会被驯服的野兽》(Grief Is a Beast That Will Never Be Tamed,2017)的创作灵感来自古希腊克里特岛的人身牛头怪神话,作品也设在克里特岛伊拉克里翁城。拼合的壁画图像来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其中有卡拉瓦乔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文字部分包括对悲伤和社区仪式的讨论,由此产生的观众反应和心得也出现在该项目网站中。张凯蒂认为表达哀悼和思考死亡曾经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代社会已将这类内容的视觉图像一扫而尽,所以如今许多人是在没有仪式和社区安慰的情况下独自面对死亡。我们的公共空间怎样能更好地处理我们最普遍也是最孤立的悲伤情绪?她希望能由此提供一种缺失的沉思精神,同时邀请人们分享仪式和有慰藉作用的文本。

  有面对真实世界的勇气,敢于直面那些不被社会鼓励谈论的终极问题。无论以个人角度还是社群角度,能将人们的希望、恐惧和经历转化为公共资源,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群体生活。这正是张凯蒂的终极追问式公共艺术的价值所在,也是她面对社会和自我时的勇敢担当。

  (作者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美术报 赏析 00040 终极追问:
张凯蒂的社区对话艺术
2017-04-15 13030645 2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