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中国画教材怎么编
自1988年我国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并提出“一纲多本”的教科书管理政策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编写开始活跃。至2003年全面进入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教材改革的新时期。
据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朱敬东介绍,目前经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的美术教材就有11套。这些教材地域特点比较明显,同时,又具有比较强的普适性意义,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使用。直至2012年,随着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也进行了大范围的改编,改编以后的教材更是体现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和资源。从11套教材改编审核通过以后来看,普遍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材具有中国特色,在所有的教材中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教材改编的主要内容;第二,在教材中强化了学生学习支架的设计,也就是通过教材的解读,可以清晰地感受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意图;第三,教材更显性地体现了各地域的编写特色和文化特色,不同版本的教材,都立足全国某一些地域中的文化特色进行呈现和表达,更适合这些地域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认知;第四,教材中对于中国画内容有所递增,主要是增加了中国画中的传统绘画的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发展成为课程建设的焦点,中小学美术课程更是关注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强调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认同中国优秀美术文化,尊重世界美术文化的多样性。在高中的模块改革中,将中国书画单列为一个学习模块,强调中国画、书法(含篆刻)艺术的学习,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理解,上期本报美育栏目协同浙江嘉兴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设计了《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调查》网络问卷。其中设置了“您认为现有中国画教学的教材编写如何?”“您是如何处理教材中的中国画教学内容?”等针对中国画教学教材的调查。共有424位中小学美术老师参与填写了本次调查问卷。我们选择中国画内容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的设置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在未来的教材建设中提供依据和思考。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