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艺闻

互补与契合

“洋插队的队友们”在上海吹响集结号

  本报上海讯 范晓东 “互补与契合——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展”于4月12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朱青生、贝阿特·莱芬莎特、黄燎宇担任学术主持,黄燎宇策展。参展艺术家包括(按年龄排序):杨起、周春芽、许江、杨劲松、杨重光、马树青、朱青生、王小慧、张国龙、邓国源、马路、王承云、谭平、任戎、李迪、滕菲、凌健、王小松、缪晓春、刘永刚、单增、陈若冰、徐赫、邱黯雄、唐骁、于幸泽、李华、陈亮。展览将持续至4月16日。

  朱青生认为,今天说的留德归来的艺术家是指,改革开放后选择留学德国,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事教育工作,并且把教育不仅仅看成是自我的艺术主张的推进,而把它看成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和美育推进的一种人。“从德国回来的受过艺术教育的人,在中国和西方的一个桥梁之上,走上了一个对事物观察和对思想进行表达的道路,这些人后来回来以后很多人都在大学里坚持教育或不断地创作。”

  展出的60余件作品几乎涵盖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留学德国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他们的基本面貌、创作理念、绘画语言、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待艺术市场的别样态度。

  提及自己和同龄艺术家的留德经历,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笑言大家是“洋插队的队友们”:我们都是从大学毕业以后才去德国留学,可以说是有着相似的开端,德国是我们大学教育的另一道印迹,它重写了我们的青春记忆。而我们在助力自己的成长中,德意志精神也带给我们很深的影响。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有几个相同之处:他们在学习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同时意识到中国哲学、艺术、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学成之后,作品既具有国际语言又反映本土精神,开创了中国的新意象表现;在对艺术的本体和人文思考方面更加独立自由,具有创新和科学精神;作品在表达方面更加尊重内心感受,用书法和写意的技法直抒胸臆,更具绘画性,在形式感、时间、空间的探索上更加独特;生活和创作状态务实、严谨、动手能力强。艺术作品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在艺术教育和院系改革方面也是锐意创新,开设许多新的科系,适应艺术教育的发展。


美术报 艺闻 00013 互补与契合 2017-04-15 美术报2017-04-1500018 2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