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江南·松阳篇
治水,改变的
不仅是水质
■本报记者 夏超
阳春三月,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林绿蔚、陈卓毅带领基础部造型分部近60名学生进驻松阳县乡村798写生创作基地,开展为期20天的“最前线——中国美术学院‘五水共治’下乡、教学、创作行动”。采风期间,美院师生为当地的河长河工画像,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对这些治水英雄的敬意。
2014年以来,松阳县立足松阳实际,将“五水共治”纳入“田园松阳”战略体系,全面保护和优化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推动“田园松阳”建设再上新台阶。短短3年时间,该县最重要的城市内河——“白龙圳”通过近3年治理,从“臭名昭著”的“垃圾河”摇身变成“景观河”。2015年,松阳县获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称号,成功创建浙江省“清三河”达标县。“要想画好河长河工,先要了解治水故事。”中国美院带队教师林绿蔚对记者说,“只有先感动了自己,画出的作品才能感动别人。下乡的目的就是多走多看,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五水共治’给乡村环境带来的新变化。”
抵达松阳后的前几天,林绿蔚、陈卓毅带着学生来到松阳膳垄村等地进行采风,画山画水画古村落,让学生感受治水成果。村民在溪水中洗衣服的场景让来自福建漳州的学生黄冬梅记忆犹深,“浙江的溪水真是太清澈了,农村都好干净啊,一点垃圾都没有!”
来自江西的学生聂凌志更是被眼前的山水美景所吸引,忍不住还去喝了一口溪水:“甘甜啊!不信你喝一口!”他笑着对记者说,“这是我考入中国美院后,第一次来到浙江的农村里采风,真的太干净了。我很期待为这些治水的英雄画像!”
几天的乡村采风过后,同学们都对治水成果有了一定的感受。于是,林绿蔚、陈卓毅请来了松阳县治水办的负责人,为大家讲述松阳治水的情况。在过去3年里,松阳县创新河道治理方式,通过河长徒步巡河、手绘河道“水情图”、建立河道“病历卡”,走出了一条“一河一策”、“对症施方”的精准治水之路。同学们听后纷纷点赞,同时也因河长河工的辛勤付出而深受感动。
1800多年的时光精雕细琢出独具韵味的村落文化,让松阳显现出一种质朴而又古雅的气质,水质和环境的改变,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纷纷来此采风创作,而艺术家的聚集也使得松阳日益成为集写生、采风和创作于一体的艺术梦工厂。
“我每年都带学生到乡村采风,近几年,农村环境真的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仅水质变好了,村容也非常整洁,不像以前会给人留下‘脏乱’的感觉。采风是一个周期较长的活动,有一个好的环境,也能让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林绿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