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江南·仙居篇
一幅水秀山青的国画折页
■本报记者 姚璞
3月13日开启的最前线——中国美术学院“五水共治”下乡、教学、创作行动,其中一支由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曹晓阳和于墨、陈超历、叶维亮4位导师,带领90名大一新生,奔赴台州市仙居县。
仙居之行第一站是位于神仙居脚下的淡竹乡下叶村,永安溪支流在此地穿境而过,境内水秀山清,无工业污染,有“天然氧吧”之称。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使得当地民宿经济迅速崛起,远道而来的师生就在一家名为“淡竹记忆”的古朴民宿住下。
“五水共治给了我们艺术创作的主题,给了同学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契机,是当下社会转型升级中一项重要举措,背后可挖掘的创作素材十分丰富。”带队导师曹晓阳说,“一开始,同学会觉得‘五水共治’与教学结合有难度,我们就逐步引导学生,刚到仙居,当地治水办就带学生走了绿道,100公里长的步行栈道沿着永安溪铺设,学生在绿水青山中切身感受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来到淡竹乡下叶村,大家对这个体验更深了,与当地的治水组织对接后,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们计划用20天左右时间在仙居开展采风创作。”
淡竹当地是水源保护地,水秀山青的地方开展“五水共治”,更多的是通过多维的结构管理来调节,在淡竹,除了河长、河工外,还活跃着一支民间自发的“河小二”队伍,15位“河小二”由当地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和民宿老板组成,甚至不乏海归,“河小二”下设在淡竹乡乡团委旗下,他们有的是当地乡政府公务员,有的是事业单位在编员工,有的是村官,每周二,淡竹乡的“河小二”在青年俱乐部定期聚会,商讨各种公益环保话题。这支青年志愿者队伍在旅游高峰时期,又分散到各个角落,无偿为游客服务。于是,采风团队的师生就围绕这个线索展开调研。
导师让图媒专业的学生跟踪当地的青年俱乐部,针对河工河长、“河小二”展开创作。今天的青年人如何看待环境问题,如何参与到“五水共治”的工作中去,他们的切身体验,围绕一个个鲜活的“河小二”的故事,展开参与治水的叙事;设计专业的学生,针对当地的民宿经济做调研,探讨人水共生的关系;造型专业的学生主要跟踪6名由当地退伍军人组成的护溪员,他们的工作是防止挖沙、炸鱼,展开救援等,这样,学生下乡采风的内容就一下变得实在起来。
出发采风前,几位导师就将此次下乡作为对学生艺术立场的培育,以及育人的活动,因此发起了3米行动的倡议。“画画的孩子出门,有时候颜料水到处倒,画笔随处洗,废纸乱扔,自己就会产生很多垃圾。3米行动就是每个学生管理好自己身边3米的距离,不但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还要清理好自己身边可见的垃圾,从每个人自身做起,每个平凡人都能意识到这点,环境自然就好了。”曹晓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