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烟雨,万物复苏,正是生发的时节。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造型分部像往常一样,如期下乡开展实践教学。作为“最前线——中国美术学院‘五水共治’下乡、教学、创作行动”中的一支分队,在来源、尹骅、邵蓓艳3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永嘉楠溪江上日川村——箬溪精舍写生。
3月23日巧遇多云,这是小分队到永嘉后少有的晴朗天气,这天的教学安排就是为河工们造像。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画河工,而是选择整个下乡实践活动中间段的节点,老师们表示,要给学生们一点时间调整,课堂教学和户外教学很多地方不同,刚过来时他们不知道怎么解决画面,不懂构图、不懂黑、白、灰的关系,适应了一段时间后,慢慢进入了状态。“到这里,就要描绘当地的生活、当地的环境、当地的特点。如果还像学校课堂那样画个人像,那就跟在转塘找两个模特来画一样了,那么出来的意义就不大了。”
河工们不同于城里人,不同于其他类别的村民,他们有着自身的特质,而在描绘时就需抓住人物的特征。“河工经历了风吹日晒,一般是黝黑的皮肤、有力量感的大手,在画的时候要硬朗一点,把他厚重的体积感画出来。”邵蓓艳说,“比如他的脸隐藏在帽子下的阴影里,那么他的五官就不需要太具体地抠出来,要把握整个大的光线感和黑白灰的关系,画出壮实的气质。”
邵蓓艳表示,这次活动有千名学生参与,浙江每条水系都派一支队伍下去,让每个学生画出自己眼中浙江的青山绿水、治水新貌和动人事迹。
尹骅一边拿着画笔示范,一边指导学生。“要注重河工的形象感、身份感,怎么利用道具和环境来表现他。”他亦要求学生们要在这里找到一个让他们“心动”的东西,要有现场感。他写下这样一段巡河日记:这次带学生下乡参与“五水共治”的创作写生活动,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从课堂到乡村,真实地体验“五水共治”最前线,从画河长、河工到跟着河长去巡河,看到河道淤泥清理,从内心深处有深切的体会,对艺术创作会有更大的帮助,创作更生动的河长、河工的形象,描绘更好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