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水系江南

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周刚

我在“五水共治”最前线

  美术报:您这次参与“五水共治”下乡教学创作行动的过程中,亲临“最前线”最切身的感受是什么?

  周刚:我们知道治理河道是很难的,但是下乡之前,我们不知道到底有多难。当我们真正到了治理河道的第一线,才了解到其中最真实的情况。浦江是治水最前线的一个县,从县委书记施振强到所有的百姓,都很关心这件事。施书记对最前线每个人的工作分配等细节都了如指掌,在我们到达写生地点之前,他已经把河长、保洁员等工作人员的照片都发给了我们。其中有一位保洁员陈丰流,让我很感动。他带着他的家人都生活在治水前线,在一个大型垃圾处理厂旁,但是那里没有一点异味。有一个细节我记忆深刻:他们将平时的生活用水分类处理,较为干净的水流到农地里用作浇灌;像我洗调色盘的水,他们就用一个小盆接住进行沉淀,上层干净的水继续浇灌,下层的脏水就流入污水收集的装置中处理掉,保护水源从生活点滴做起。据施书记介绍,“治水”最初推进的过程很困难,我们如今能看到这样的治水成果,从当地政府到治水工作者到每一个老百姓,认可这件事,上下一条心,都“疏通了”,大家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对于家乡的青山绿水很有自豪感。

  作为画家,希望把他们的形象、把那里的山水正确地表达出来;作为奋战在“五水共治”最前线的治水人,他们也希望将治水的过程、治水前后的变化告诉更多人,希望大家来走走,来看看。

  美术报:浦江县政府在“五水共治”的过程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文化治水”,您认为文化活动在治水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周刚:“文化的力量”要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不仅要告诉大家我们把水治好了,而且是为了继续创造更美好的家园,这需要文化的力量来宣传,如何治理、如何维护,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要让百姓知道,我们原本有很好的绿水青山,在我们前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区,造成了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问题,为此我们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后,我们有勇气去担当,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有文化有品质的家园,让子孙后人代代相传。这些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文化的力量,让人人有良好的认识、自觉的习惯。第三,过去有乡规民约,如今是一种自觉自爱,是与美好的物质家园、精神家园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系统。可以说,文化是治理青山绿水的核心力量。

  每个地域有自身生长的建筑、环境和文化。生长在这里的人如果真正热爱这方水土,就会让自己的家园情怀从这片土地中传递出来。带着这份情感建造自己的家园时,这个家园一定是美好的,充满文化气息,充满精神寄托。有一汪绿水、一片青山、一抹蓝天、几朵白云,来寄托乡愁。

  美术报:在这次采风活动中,你创作了很多河长形象,有什么感触?

  周刚:这次创作有几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我们的河长们那样地配合,他们将守护这一方水土当作一种光荣。第二个“没想到”,从领导到治水人到百姓再到孩子们,都是上下一心,为建设青山绿水而光荣。第三个“没想到”,做模特是很累的,而这些治水工作者做模特一丝不苟,甚至不愿休息,有一位河长在休息的时候,让我们把他脚的位置在地上画下来,他可以在休息完后回到原位,恢复这个状态,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对待这次写生。第四个“没想到”,我们的创作有时候因为条件限制,需要趴在地上画,河长们对我们很尊敬,知道创作很不容易,他们把这份感动化作积极的配合,这是相互建立的理解。

  (本版图片由中国美院宣传部提供)


美术报 专版·水系江南 00010 我在“五水共治”最前线 2017-04-15 美术报2017-04-1500027 2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