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美育

缺失人文关怀

  作品要着天、入地、动人

  ●曹庆晖

  我们现在的写生教学步入了一个瓶颈。从方方面面汇总过来的作品能够反映出来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画室化、模特化倾向。不是说大家不关注社会生活,不走向基层写生,即便是走向基层写生的东西,呈现出来的依旧是模特化的,跟在画室画得差不多。

  另外,整个展览当中让人有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所谓上不着天,形式语言的东西不太打动我;下不着地,社会民生关怀也不太触动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先生创作一笔一线都觉得非常动人心魄,像叶浅予的速写,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等。他们的画你觉得非常耐得住品味,今天为什么耐不住品味了呢?现在的绘画条件相对老一辈艺术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出来的作品就是不着天、不入地、不动人。

  还有一个问题,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术学院的教师文化思考能力的积极的程度还比较强烈,但是后来这十几年,从教学的反映中相对来说有点儿平淡。比如卢沉老师的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有非常明确的主张,这些主张都是回应这个时代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但是今天好像听不到什么主张了。

  今天的人物画和社会的整个关系应该是最密切的,如果人物画和社会生活有着距离,人物画死路一条。我们的人物画中的民生关怀,不再动人。在我看来,基本上是把一个农民工或者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老人,当成一个“画室对象”在处理。你们不在一个生活的状态里,画就是空洞的,没有真实精神和真实感受的。强调“民生关怀”,强调对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的积极自觉的主动回应,这个事情高校得有担当。(曹庆晖为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美术报 美育 00015 缺失人文关怀 2017-04-29 美术报2017-04-2900033 2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