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书法

素墨原道

陈海良书法展随想

  “二王”书风到底是不是古典书风的唯一正脉值得探究,“二王”书风千百年来尽管遭遇过冷漠和责难而依然能被奉为圭臬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作为精工技术主义的巅峰,抑或属于中庸审美的道统存在,“二王”书风吻合统治中国近2000年的儒家思想的规范,可以一时一地不伤筋动骨地对“二王”书风贬损批判,但本质上难以彻底否定经典“二王”书风的神圣地位。因为中国人崇尚完美,所以,完美的“二王”书风一代接着一代地被追捧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任何艺术形式,总有一种能够代表“完善”的相对最佳存在,“二王”书风便是一个最好证例。

  4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素墨原道——陈海良书法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幕。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以及梁永琳、管峻、张世刚、曾翔、陈忠康、白煦、张荣庆、胡传海、杨中良、肖文飞、阎揆、况尉、曾来德、崔伟、朱培尔、顾工等国内著名书法家以个人名义前往道喜捧场,人气依旧爆满。没有开幕式的展览反而给观众更多欣赏时间和交流机会。书画家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好作品、布置好作品,不搞开幕式,省心省力,何不广而告之、广而推之、广而赞之?

  陈海良,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书法实践博士学位,“当代书法30家经典范本”称号,作品获全国第七、第八届书法篆刻全国奖,第三、第四届正书展全国奖,第二届行草一等奖,第二届兰亭奖一等奖等,著有《乱世奇才杨维桢》、《中国书法墨法研究》、《解密〈十七〉帖》等,发表书法论文50余篇,在江苏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个展,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陈海良书法内行的人一望便知是“二王”书风的忠实践行者,他的那些临仿《十七帖》的作品几乎是形神逼俏、丝毫不爽的,笔法、墨韵、布局环环相扣、匠心独运。他的这种高超本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的全能,书法五体不必说了,陈海良还会画小笔头的山水画,对于他的《十七帖》一类书法的创作,越是技术、书体全面的书家越是具备优势。外人看来此类创作会十分辛苦,在陈海良个人操作过程中却极可能是相当放松,绝不紧绷的,反观陈海良不是那种完全“放下”的“胆大妄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创作状态,似乎有点像日本电影界高仓健的演技,冷峻沉稳而不失锋芒。如果需要从现当代书家中寻找一个参照书家,那就是他江苏老乡,和郭沫若就《兰亭序》真伪打过笔仗的高二适。

  “金陵四老”的高二适比起其他三老林散之、萧娴、胡小石,最大的不同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自身书风的强烈面目,很多研究者一定要把林散之的书法成就高置于高二适之上,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高二适书法的伟大是他以卓越的才情打通了“二王”书风上下古今的方方面面,他坚守“二王”精神,尽可能在保持“二王”书风面目的前提下充实“二王”书风的精、气、神,他的“二王”书风写得出神入化,甚至局部提升了“二王”书风的境界,内涵极其丰富,得形酷神,不输历史上任何一位衣钵“二王”书风的大家,是一位罕见的深入“二王”堂奥又能灵活驾驭,不落“二王”窠臼书风的宗师级人物。高二适遗存的不少“二王”书风面目的书迹之所以会强烈打动读者心灵,是因为他在“二王”书风中糅合进了许多历朝历代帖学帖派精华,并且又将个人的性情、学识、胆略充分贯注其中,高二适于是修炼成了20世纪中国书法帖派代表的一座难以撼动的高峰。

  陈海良没有理由拒绝这位乡贤对自身书风的巨大影响,而在另一翼,陈海良显然也不愿停留在高枕无忧的“二王”书风不思图变,“时而浓郁,时而疏狂”,他尝试宋元明清“二王”书风的叛逆者作为取法对象,“恍若脱胎换骨,抒写性情,神彩飞扬,不能自己。”黄庭坚、杨维桢、徐渭、祝允明等书风跌宕的“叛王”书家,陈海良津津有味地品咂他们“我手写我心”的意象性、抒情性更浓烈的行草写意书法,结合自身实际“自毁长城”又重塑一道风雷激荡的大写意陈式行草景致,冷面杀锋,金蛇狂舞,为创作适合展览效应的大件作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要走向展厅接受检验的当代书画家必须兼顾一种创作大作品的本领,而不仅仅是把小字放大来写。创作大件、超大件书画作品,创作方法方式相应也需要改进,不然,依猫画虎,结果可想而知。

  “二王”书风的当代传承尤其欢迎陈海良式的才情书法家,古板保守的“二王”书风奴化者只会葬送“二王”书风的优点而遭人诟病。有本领写好“狂野”书风的技术思想型结合的书家一定能把王字写出味道。


美术报 书法 00022 素墨原道 2017-04-29 13034458 2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