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砚边

文章导航

“印印泥”臆说

  “印印泥”是书法界熟知的一个基本术语,而其意义则并非是完全明朗的。现在经常有人将“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的意思混淆起来,甚至有将之扁平化为技法层面强调力感的讲法。笔者以为此一词汇,有两意可说,而两意所指虽不同,尚可以并行不悖。

  先试解第一种意思。关于“印印泥”在书论中的语源,可能最早来自唐人禇遂良,“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蔡希综《法书论》云:“仆尝闻禇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险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 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笔者认为,将“锥画沙”、“印印泥”联系起来讲用笔,是一对绝好的妙喻:“锥画沙”是向下凹陷的笔道,“印印泥”是向上突起的笔道,明代顾大韶《炳烛斋随笔》:“古人之印章,以印泥故,凸起处其印文反凹,而凹陷处其印文反凸。”今天看到大量的实物封泥,此种理解更为直观了;“锥画沙”言“锥”,以锥喻笔尖也,万毫齐力之谓也。沙之凹陷,则喻力透纸背。张怀瓘《书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此处“入木三分”,当是“锥画沙”的远祖了,强调骨力也;“印印泥”是言点画质感之凸显,正如今天讲的立体感,即有筋肉,而神采显扬开来。这其实是六朝以来在文学理论领域经常被提及的一个内容,即风骨与文采的问题。所以,蔡希综说“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效果是“险劲明丽,天然媚好”,这是完全正确的。清代王澍的《竹云题跋》里说:“正惟力透纸背,故能离纸一寸”,可谓识言。

  第二种关于“印印泥”的讲法,鲜有人提及,一般运用在文学之中。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豪芥”。这可能是此一文艺批评语最早的现存文献出处了。“如印之印泥”,是指能够完全地表现心中领会到的形象,《梁书·萧子云传》:“笔力劲骏,心手相印”,在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中则称为“心手双畅”。那么,此处的“印印泥”之“印”字,很可能由佛教心印的意思蜕变而成,或者从心印的意思延伸过来。印,有印验、相合的意思。《维摩诘经·弟子品》:“若能如是坐着,佛所印可”。《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凡3卷14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刘勰师从高僧僧祐,通晓佛典,非常可能化用内典以论文学。讲“心印”,是因为古人以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文心雕龙·知音》:“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所以,“印印泥”,完全可以解释为“心手相印”,传达出王国维所谓“不隔”之境界的。


美术报 砚边 00024 “印印泥”臆说 2017-05-13 美术报2017-05-1300019;13037077 2 2017年05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