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家书法展
近现代名家书法展
本报南京讯 岑翔 5月10日,“汲古开新——近现代书法名家作品展”于南京博物院揭幕,展览从南博院藏中精选出吴昌硕、林散之、于右任等数十位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以展示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杰出成就。展览特将书法史上的“近代”再细分为清末民初(1899-1927)和民国中晚期(1927-1949)两个阶段,加上“现代”(1949-1979),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两篇章、三单元”。
书坛历来存在两派:“碑派书风”与“帖派书风”,它们之间一直共存、互相影响。
清末民初的书法创作主体,大多出生于清道光、咸丰之际,深受赵之谦书法思想的启发,继续在碑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其中,以吴昌硕、沈曾植和康有为三人最为典型,他们的作品无不洋溢着雄健阳刚、质朴厚重的金石气息。以三家为核心,凝聚了诸如张謇、曾熙、李瑞清、章炳麟、梁启超、陈师曾、谭延闿等众多书家,在清末民初的书坛形成了一个层次丰富、求同存异的书法生态系统,并向域外和后世辐射,影响力较大。
民国中晚期,虽然在1922年沈曾植、1927年康有为和吴昌硕相继离世后,由清末碑学大师主导书坛的现象不复存在了,但他们对书坛、画坛的影响力犹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书坛迎来了全新的多元化的格局,新生代书家已经渐趋成熟,并成为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或为文人,或为学者,或为政府官员,或为画家,多为复合型人才,且都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有的还受过西方文化熏陶,在书法创作中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是独特的时代风貌的缔造者。在这批书家中,于右任和沈尹默可谓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碑帖交融,对书法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新中国初期的书法,仍是民国中后期书法的延续,即有的名家也基本上是从民国时代成长起来的,如黄宾虹、章士钊、叶恭绰、沈尹默、胡小石、郭沫若等,他们留在了大陆,并开始新文化的建设,使当时的书画领域仍有不失辉煌的实力。新中国书法的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地域分异的特色。如上海的沈尹默、白蕉、王福庵等,杭州的马一浮、张宗祥、黄宾虹等,江苏的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等,他们继承传统,或重碑,或重帖,或碑帖交融,结合自我性情和学养境界,立意创新,为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现代书法延续了晚清的碑学书风,传承了帖学风范,碑帖交融,开拓创新;近现代考古的活跃,促成了甲骨文、西汉简牍、敦煌写经的出土“民间书法”元素,增加了近现代书法的多样性……这让近现代书法在清代基础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家辈出,精品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