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计划”的升级版
从“大培训”走向“大科研”
“大科研”的目标设定与现实依据
■陈振濂
2017年春,浙报集团美术传媒拍卖与我有一场对话:依托浙江日报、美术报的传媒优势,把已历三年享誉海内外的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作一次“转型升级”意义上的提升:基本思路是,把原来投入十分有效的“大培训”模式,引向“大科研”。即在原有的培养书法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如小学一线教师群体,转换为培养书法教学的科研型人才即教师中注重创造性、善于开拓的灵魂人物。有如我们今天有一般高校的培养大学生,也有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研究生,其层级自有不同;而其功能、指向亦各有不同。在经过了三年“蒲公英”大培训之后,正应该在科研上多打基础多下功夫。目前的现实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书法,但关于教学科研的有价值成果乃至学科研究意识几乎为零。我们只是埋头热衷于作为行为过程的“教”,而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基本上不具备科研思维;更加致命的问题,是只是沉迷于教的具体个别的实践而完全没有学理研究——教小孩子有什么大道理?会写就行,要什么学理研究?于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配置与程序设定,这一系列在教育学立场上最为重要的内容,一概都没有人认为有必要进行学术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前怎么教今天就怎么教,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教,写字怎么教书法就怎么教——可以看出,这个领域的不景气,其实首先是因为它的从业者的懒惰懈怠所致——你自己不努力深入钻研,凭什么要国家教育制度来青睐你?还要重视你?
我们已经在书法的高等教育建构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从1989年到现在的近三十年,因为有了学科立场、学理研究一直到教学法的建构,《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且为三十年来至少两代人所实践、传播、推扬。在今后,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新办书法专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传播还会以几何级数迅猛增长。但在中小学初等教育中,却还没有像《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那样有章可循的规则、模型和样板。我们认定:通过科研,构建起一部《中小学初等书法教学法》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它,让今后的“书法进课堂”变得更理性、更可证明和检验、更具有操作性,则是我们在书法教育总体格局中希望实现的“中国梦”。
更重要的是,这个《中小学初等书法教学法》绝不是《中小学初级写字教学法》。“写字”与“书法”,是两个完全不在一个逻辑上的命题——过去教育部的纲要里的名称,叫“写字课”。今天教育部要求书法进课堂的名称,叫“书法课”。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名目的改动?当然是指导思想变了。“写字课”是教文化技能,“书法课”则是教审美表达。尤其是在今天互联网键盘时代,都是拼音打字,实用层面上还要不要写字?今后是更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连打字都不需要了:话音刚落,马上文字稿就自动生成出来了。到那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如果在那时候学书法,用审美的、艺术的学习,并兼容已经不被时代社会需要、但又是传统文明承传最重要载体的汉字书写能力与基因,岂非一箭双雕一带两便?也就是说,今天教育部倡导“书法进课堂”,今天我们研究和构建《中小学初等书法教学法》,不但是为了今天的建立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承而设;更是为今天的实用写字、已经普及了的拼音打字、不久即会光临的语音系统生成字,预作“中国式”的预期准备——是一种借助于审美艺术的高端的准备。既如此,这个即将在我们手里诞生的《中小学初等书法教学法》,和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持续三年“大培训”后提出的“大科研”新视角,岂可少哉?
为了使这个“大科研”能够有清晰的学术轮廓和顺畅的运作流程,特在浙报集团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内,设立“蒲公英讲习所”作为专门机构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