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书法

当年名家今何在

由吴振锋书法展谈起

  每逢全国性书法大展,将自己置身于展厅,难免会发出书法名家如过江之鲫的感慨——书法高手太多了。但几十年下来,那么多的展览推出了数以千万计的名家,到最后能真正进入“当代书法史”的有多少呢?其实,任何一个行业,名家永远是多不起来的。别看前面密密麻麻都是人,努力往上一点,人就少一大片。那些投机的人,不是真心投入的人,自己就把自己淘汰了。

  近几十年来,书法的“体制化”使很多人靠体制身份而成为书法名家,但其书艺水平令人不敢恭维。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名的一批书法名家而言,很多人由于创作上的僵化和现代审美意识的匮乏,追不上当代书法前进的步伐而沦为落伍者。这个淘汰的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平时自我感觉一直不错啊,但是不知道为何,走着走着就不行了。

  没有文化的支撑,一个书家不可能完成由一般名家到大家的鱼龙化变,这已为书史上的经典大家所证明。但“文化无用论”在中青年书家中还远远没有肃清。当代很多中青年书家在创作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姹紫嫣红开遍,但一旦衡诸整个书法史,并加以文化与实践的双重审视,这个书家群体自身素质的薄弱与缺乏厚度便凸显出来。南怀瑾曾答记者,文化是个什么东西?文化是个空洞的名词,衣食住行,坐卧起念而已。传统文化,讲求通人之学。书法艺术与传统诗文追求的是内在的超越,讲求风骨、神彩、气韵、意境,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经营。此外,书法的“空心化”也愈演愈烈,就是书写者没有真情实感,一件作品动辄写数十百遍。套用一位作家的话,健康的书写像恋爱,书法一旦职业化和功利化就像三陪,虽有业务规模,但几无真情实感。

  上个月,“书生意气·吴振锋书法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参观展览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书法复兴三十多年来,学术研究上成就了很多专家,创作上也成就了很多书法名家,但能将研究和创作融合在一起的相对较少。当下生活节奏很快,我们越是想创新,越是想把自己的学问做好,或者想把读的书融汇到自己的创作中,往往会适得其反。有时候我们在想,古人的创作状态多是日常的书写,日常的书写反而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我们现在为创作而创作,虽有很多名家,但名作很少。书法归根到底还是自我的丰富,是一个“为己”的过程,而非“为人”。至于其他外在的名利也好、市场也好,都是附着在真正的书写之上。如果把真正的书写性忽略了,书写如果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走到一定程度会遇到非常大的障碍。这个障碍不是技术上的限制,而是创作整个向上提升的瓶颈。反过来看吴振锋的创作,他把做学问和写字融汇得比较和谐,他的字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创作心态是介于有意和无意之间,这样的路径是比较健康的。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以真诚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情怀,置身于当代书法复兴运动与展厅文化的现实情境中,“研究书法本体、关照书坛现状、思考书法未来,并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文化认知与艺术价值判断的书法文化论、书法本体论和书法审美论”。

  当下,书法的生态和整个社会其实差不多,百分之一的人本来就有点身份和话语权,百分之九的人用心在经营自己,剩下百分之九十都在扮演“粉丝”。再看微信,依然延续了现实社会的金字塔关系。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意见领袖,没有的依然还是没有。“粉丝”总是看别人在发表什么观点,总是听别人在聊什么话题,于是转发、转发,再转发。领导专家发个朋友圈,他就彻夜点赞、献小红花,双手作鼓掌状,有时候也很无奈,但总觉得这样做显得格局不够高。格局低是个要命的短板,会让人觉得他“表现”得太用力。

  当代书法人不容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倘若没有清晰的历史定位,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就不会有文化意义上的长久性。吴振锋是当代书坛的中坚,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两两生发。其书法简静典雅,如清溪逐月,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而书法理论,涉及诸多方面,都有深邃的思考。在他的作品里面,既有深厚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意味,更彰显着他本人的性格、气质和学养。他的作品看似漫不经心,用很平和或者说很简洁的笔墨来表现很深刻的内涵(将连贯的笔势和连绵的笔法消减为一种比较闲散的结构和内敛的用笔),这为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类型。

  吴振锋为人虚怀厚道,从艺刻苦自励,给人一种儒雅的,从容的学者气质。“在那个山沟里经过长期的历练,来到了古都西安,但是他一点都没有被这个繁华的世俗所冲击,这一点非常不容易。”笔墨怎么打磨,这个都需要精神的提炼,需要一种坚守,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吴振锋在研讨会后致答谢词时说道:“尽管这么多老师对我褒奖,没有提到缺点……我知道那都是很温暖的一种关爱,我也不是因为大家的关爱就自己飘忽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请大家放心。大家给我加油,我还要更加努力。”说得很实在,没有所谓的场面上的话。

  本文标题有点大,但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只是参观学习吴振锋书法展返沪后的一个多月里,一想到这个问题,总有种“逝者如斯”的苍茫之感。归根到底,艺术家还是要以作品立身。艺术虽本小枝大,这个本很重要。我们在读书、写字时,都不应忽视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一种自我的磨砺的自觉。现在书家把字写得很大气,但是缺乏庄重。我们不得不思考,除了技法之外,我们还应做哪方面的修炼以使自己走得更远。


美术报 书法 00026 当年名家今何在 2017-05-13 13038409 2 2017年05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