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聚焦·水系江南

为河长写照 为山河塑像

中国美院师生以画笔续写“治水”华章,点赞美丽浙江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浪漫的色彩。在“五四”青年节这日,“治水最前线——中国美术学院下乡创作实践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那被河水浸湿的字迹,朴实的河长形象,绵长的山河画卷,正是中国美院全体师生对治水英雄的真心礼赞。

  “最前线——‘五水共治’下乡采风、教学、创作行动”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学院教学中社会主义下乡传统的延续,也是一次中国美院教学方式的革新。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视觉创作”,对社会展开“素描”,把下乡采风活动聚焦到对时代主题、社会情知的主动把握之上。展览共分为奔赴前线、绿水海报、治水长卷、河长造像、河流故事、在水一方等7个板块,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水彩、素描、速写、影像等艺术表现形式。

  奔赴最前线的师生们现已满载而归,其中有专业基础教学部一年级学生创作的如瀚海一般的“一生一本”,有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师生联合创作的80多米长卷,有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究生数以百计的河长写照,有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师生们讲述的绵长的河流故事。此刻,这些作品集中在这里展出,向人民汇报“治水最前线”的事迹,汇报青年一代生命感动的艺术之作。

  套鞋、布鞋、迷彩帽、工作服……这些河工们日常的装束,以展品的形式陈列其中,与师生们的写生作品形成呼应,让画中人的形象深刻印入观者脑海的同时,也为整场展览增添了内涵与意义。展览海报上,手稿式的文字上写着“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简短的15字,背后是多少守护英雄的付出,是多少日夜的雨淋日晒。而在每幅作品背后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有人问及治水人:“你图什么?”治水人回答:“我能图什么,我就图让孩子能像我小时候一样,直接脱了衣服就能扎到溪里游泳。”“治水”,在纸面和口头上,只是两个字,略显扁平。而当你亲身走进它时,这个伟大运动能够带给你感动,是能够裹挟你的灵魂前进的,它带有一股人类心灵共通的善意与美感。

  随着“五水共治”的逐步推进,昔日的污水迎来了美丽蜕变。中国画系全体教师和研究生重走浙江山水,走访治水人物,通力合作,聚集浙江山水之气、现代山河之景,创下了新中国以来,中国美院最长尺幅的国画巨作——《浙水共治图》。这也是展厅中最大的一幅作品,二楼圆厅绕一圈都展不下,一直展到了走廊外。

  造型基础部学生在吴方、周勇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创作了《越人治水图》,整幅作品采用中国传统壁画的艺术语言,用象征和写意的方式讲述了绍兴柯桥地区的治水故事。据介绍,这幅作品是由造型基础部两个班近60位学生共同完成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多次修改,只为生动表现全民治水的热情和成果。

  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们,带来了一份“英雄谱”,即百余件河长肖像。河长,即指负责辖区内河流整治和管理的人。在油画、版画、雕塑中,他们面容朴实,穿着工作服,套着雨靴,有的还站在水边淤泥里。

  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亲眼去观察这世间治水的体验,身处于当时的环境,感受清风,倾听流水,置身其中,方能创作出绘画真实的感受。画画不能囿于纸上,要和生活现实相结合。对于国美学子来说,下乡实践比起偏安一隅,用脚丈量比起道听途说,是更加完整的一次问心之旅。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实践。国美学子一方面用所学的专业技法来表现治水英模和动人事迹,另一方面也让艺术教学直面生活,从中汲取新的养分。


美术报 聚焦·水系江南 00004 为河长写照 为山河塑像 2017-05-13 13039279 2 2017年05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