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鉴藏

读《从善楼论画》有感

■鲁力(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

  读画、鉴画、论画是学历、学问、学养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宋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做学问,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并躬行实践,方有建树。近读《从善楼论画》,略有此悟。

  从善楼者,吾友俞君建良书房之斋名也。此斋号,事出有因。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欲在其书法作品上用一方“九十以后”引首印章。当时林老应诺以题一匾作酬谢,但多人应刻,均未合林老意。半年后的仲夏,著名书学家祝嘉先生的弟子俞君,带上祝老信函来宁,专程拜访了林散之先生。林老见俞君书法、篆刻作品点评赞许后,示意需用“九十以后”印。两周后,俞君试刻“九十以后”交林老指点。印为朱文,章法自然,并参以金文,古朴典雅。林老收后欣然用之,即题“从善如流”草书横幅以赠。是印,今藏江浦林散之纪念馆。

  “从善如流”出自《左传》,即听取正确的意见,并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与“从善如流”相近义有“择善而从”,句出《论语》,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无论是做事、做人,还是书画创作、书画鉴定,同理矣。

  《从善楼论画》约20余万字,插图200多张,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让人一目了然。书中阐明了作品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以及画家的思想境界。如书中《玩月图》二十二例刍议,列举了自五代佚名《浣月图》到宋代刘宗吉《瑶台步月图》、李嵩《夜月看潮图》,马远、夏圭、马麟等人的《对月图》,元代佚名《月中梅影图》,以及明代王谔、宋珏、张路、顾大典等人的《玩月图》,进行了一一品鉴,论述了画家所共同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境界。文字流畅,观点明确,插图亦丰富精美。

  《雪夜访戴图》分别对元代黄公望、张渥,明代戴进、夏葵、周文靖、姚允在,清代王素,及晚清至近现代吴昌硕、王震、陆俨少、程十发等人的作品,一并详考,具思想性。同一主题的绘画作品同考,表述更为清晰。这种论证方法,颇有新意。

  再如顾瑛及同名画考和马鞍山图考三则,既有时代特性,又有地域文艺属性,有内容、有深度。文中对董其昌所作的《马鞍山图》进行考辨,与专家、学者所持观点有所不同,立论、依据可寻,这或可引发争鸣。又对明清两代遗画考,这里涉及书画鉴定。笔者认为,此类作品主要是通过“目鉴”和“考定”来完成的。俞君确是如此,不是盲目空论,而是广访名家、名师,撷取真谛。故在评论此类作品时,往往引用书画鉴定家杨新和薛永年等多位先生的鉴定结论,又时有自己的观点。文字虽不多,一画一论,亦足以明理,具有学术性和探索性。

  读《从善楼论画》,最打动笔者的则是对无款印中国画研究,这是鉴定书画之边缘,也是书画理论家、书画鉴定家最不愿意涉及的门类。无款印中国画鉴定,主要是解决断代问题。1986年,余参加全国书画巡回鉴定工作时,曾随谢稚柳、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先生学习书画鉴定,当时众学者、专家对无款画,往往只对元代以前的作品进行断代,其主要原因为宋、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现在,随着海外书画作品的回归,余认为可以放宽至明代中期以前作品,一并进行考证、断代,这样探索性更强。从善楼主俞君建良已潜心近20年,并收集大量资料和图片进行研究,书中仅为部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真是难能可贵。《从善楼论画》是一部具有学术性的专著,值得一读。

  链接:《从善楼论画》一书首发仪式,5月15日下午在江苏昆山举行。《从善楼论画》一书共26万字,配插图200多张,堪称图文并茂,是一部具有相当高水准的学术性专著。该书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俞建良呕心沥血30多年专注研究,用10年时间精心撰稿,并得到美术史论家、中央美院薛永年教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的悉心指导与鼎力支持,可谓“十年磨一剑”。


美术报 鉴藏 00014 读《从善楼论画》有感 2017-05-20 13040393 2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