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书法

透过砖砚学历史·
会稽秦砖汉瓦砚品鉴

  文人雅士在书房案头摆上一两方古砖砚,古香古色,顿使一室生辉。望着砖上的文字图案,凝思遐想,让人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望见2000多年前,一群泥瓦工匠正在辛勤劳作,秦砖汉瓦的泥坯正从他们手中制成,宫殿寺庙一座座地崛起……忽而大厦倾覆,一切都埋入地下……而俯首而拭,却已化作笔耕砚田,卧于案头。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传万古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流千年而永存”。它集文学、历史、书法、绘画、雕刻与金石为一体,浓缩了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域风情、民风习俗、审美情趣等信息,具有历史、艺术、使用、欣赏、研究、收藏诸方面的价值。它见证了中华文明文化发展的历史,承载中华民族的智慧,不但是艺术珍品、国之瑰宝,也是华夏文化艺术殿堂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初钢笔、铅笔和圆珠笔相继出现,以及当代电脑的普及应用,使砚台这个为人类服务几千年的文房之宝逐步退出了实用的历史舞台。人们对砚文化也渐渐淡漠遗忘,越发陌生了。

  中国的金石学肇始于宋代,在清代乾嘉之际形成学派,并于清代晚期达到高峰。唐、宋、明时期的拓本多以唐碑和宋明刻帖为多,金文拓片占有一定数量,其他若砖文、陶文则十分罕见。到了清代后期文人书画篆刻家十分重视新出的金石资料,因此除了金铜碑石拓片以外也开始搜集瓦当、砖铭、陶文、封泥等文字的拓本。古会稽地区的汉晋砖铭由于承载着历史、书法、篆刻等重要信息,并因其数量庞大,而受到清代文人书家乃至当代书家的青睐,因此砖铭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砖”在我国古称为“甓”,南方地区的古砖外形多为长条形。在考古工作中这些古砖由于较为常见,多没有被予以重视。其实古砖上各种字体皆备,是古代书法遗存中活的“演变发展史”,其铭文、画像真实还原了古代民间的一些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是宝贵的实物研究资料。

  以古砖制砚,借金石为书画服务,可谓“传万古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流千古而永存”。历史上曾作为进献皇帝赏玩的贡品。能古为今用,弘扬文化;陶冶情操,保值升值,藏家珍宝。

  传世古砖砚多为秦、汉和晋砖。因年代久远,上多有图案文字,构成独特的古朴美和装饰美。其两侧或背面多模印纪年文字,记述制造年代、地点、制作者姓名;吉语铭文,寓意子孙后代吉祥如意;还有人物图像等,纹饰古朴简约。所以古砖砚历史信息丰富厚重,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这些古砖所用泥土经精心淘洗,用澄泥法造砖瓦,始于秦汉,兴于三国,历经两晋南北朝,连绵不绝。秦汉时期,帝王大兴土木,所用砖瓦,由官府督办,专门加工烧造。采用澄泥工艺所制,烧制出的砖质地坚密细润,宜于雕刻,是制砚的好材料。魏晋南北朝制作的砖瓦更加精细,如三国时魏国曹操建造铜雀台,所用砖瓦、土料经过澄滤,加拌胡桃油、黄丹、铅、锡等添加剂烧制,质地非常致密,坚实如铁,不易破裂。用之为砚,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胜于当时陶砚。唐宋时期,秦砖、汉砖、晋砖大量出土,文人雅士看到这些砖块古意盎然,坚细耐磨又取材方便,稍加雕琢,即成佳砚,于是砖砚开始出现。清中晚期直至民国初年,金石考据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对与铜器铭文、石刻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古砖铭文情有独钟。文人雅士不惜重金搜购,磨刻成砚,竟成风气。如阮元、张廷济各蓄汉晋八砖,即以之名其斋馆曰“八砖吟馆”、“八砖精舍”。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十分喜欢砖砚,其书斋收藏砖砚甚多,曾作诗曰:“缶庐长物唯砖砚,古隶分明宜子孙。卖字年来生计拙,商量改作水仙盆。”

  民国时期世称海内藏砚第一人的徐世昌,八方收集古砖砚,还雇请砚工,将其所藏古砖瓦琢为砚台。乾隆帝《西清砚谱》将古砖瓦砚列为砚林精品。卷一列的是汉瓦砚,卷二列的就是汉砖砚,共四方。砖砚刻铭后具有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反映文化追求和艺术修养,书画金石家都乐于此道。

  去年由绍兴金石博物馆举办的“会稽甓社《古质今研——古砖砚、诗词题跋展》”上,一枚纪年为“大同十一年”的砖砚惊艳亮相,其古砖砚收藏鉴赏被推上一个新的高潮。和它同模的砖砚,鲁迅也曾有收藏,据鲁迅日记记载,1924年,正在编写绍兴地区古砖拓本集《越中专录》的鲁迅先生,因与弟弟周作人夫妇发生矛盾,被迫移居别处。6月11日下午他回到旧宅取书及物品时,受到周作人和其妻的谩骂殴打,紧急中“止携大同十一年者一枚出”。 现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于北京鲁迅纪念馆。

  这枚“大同十一年”同模砖也收集自嵊州,在百年后的绍兴,同出一枚和大文豪鲁迅珍爱的宝物,这岂非一段金石奇缘哉!

  庄子曰:“道在瓦甓”。绍兴金石博物馆下属的会稽甓社成立于2011年,是民政局批准的国内首家金石砖瓦研究学术团体。它一直致力于金石瓦甓文化的收藏、研究、传承与弘扬。其会稽甓社藏制古砖砚,比照清乾嘉、民国之佳品,研参诸家砚谱,追师阮元、端方、张廷济、吴昌硕、陆增祥、周作人等名贤巨匠所遗精品砖砚,禅精竭虑,由西泠印社名家把关,汇集苏杭制砚名家精选名贵古砖瓦之名品,手工精镂砚池而成,得“纪年书法、传承有绪、发墨细腻、案头雅玩”十六字真意。无论在古时还是当代,古砖砚都引得书画名家、文人雅士们爱不释手,谓之为良田佳器。其砚侧之砚铭,尤为历代书坛诸名豪大家们所极致发挥,藏家得之,往往奉为至宝,获超一流之青睐。

  如今,会稽金石博物馆共收藏历代古砖瓦数万品,秦砖汉瓦制砚几千余方。博物馆秉承创社时之宗旨“继承传统,创新未来”,旨在发展、传播、弘扬我国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文化公益事业,振奋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做贡献,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略进微薄之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会稽金石博物馆馆长,会稽甓社社长)


美术报 书法 00022 透过砖砚学历史·
会稽秦砖汉瓦砚品鉴
2017-05-27 13026957 2 2017年05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