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一石百般情
印石之祖·宝华石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蔡树农
5月18日,参加西泠印社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印石之祖·宝华石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西泠印社理事吴莹、李早、陈墨,社员黄连萍、张炜羽、杨祖柏、辛斋专程赶赴浙江新昌博物馆,继续对被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杨新于1995年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编入《全国文化精华大辞典》的我国最早采用叶腊石入印的“卢[辶] [淵]”印进行谨慎鉴定比对,再次认定“卢[辶] [淵]”印印材为唐宋名石天台宝华石极品冰种米黄冻。天台宝华石研究会带到现场的多种宝华石原石又进一步和“卢[辶] [淵]”印同时墓葬出土的其它石质文物,如石匣、石镇纸、石项链、石鼓盘比对,又形成了强大的证据链佐证“卢[辶] [淵]”印出自天台产宝华石,尤其是石匣色彩纹理与质地与如今宝华石中常见的赤城霞品种几乎如出一辙。中国印学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吴莹试刻了一类天台宝华石后认为:“刻了也规范,印材属藕粉冻石,期待政府有计划开采,矿山深处有精彩的石头出现。”原西泠印社出版社副主编李早已是第二次接触宝华石,对历史上明确记载它是最早的篆刻石材表示赞赏。浙江文史馆馆员陈墨则以篆刻专家的口吻指出:“亲眼所见印章实物,印学史中石印的始祖当属于此。”在新昌的西泠印社社员何国门以及台州籍的西泠印社社员郑频也都各自对宝华石的发现意义作了精彩表述。第一个以论文形式将天台宝华石和新昌“卢[辶] [淵]”印联系起来的新昌政协原秘书长、文史专家徐跃龙则撰文:“中国第一部赏石专著宋代山阴杜绾著《云林石谱》三卷,在下卷记载了天台‘宝华石’。其时,后起的青田石、昌化石和寿山石尚未出名,还未纳入赏石家杜绾的视线。”他另外又考证“卢渊”父亲卢知原的后裔、元代著名印工卢奂(字仲章)“能刻金石为印章,知名士大夫间。”(见元代陈基《夷白斋稿》卷十六《赠卢仲章诗序》),在《嘉定州重建儒学记碑》上落款篆刻“故宋卢氏子孙”,表明其为卢知原一门家学传统的印人,也可反证“卢[辶] [淵]”更有可能是有家学传统的印人。
锁定天台宝华石为“印石之祖”的意义有三,一是改写叶腊石入印历史;二是否定了文人篆刻首自“处州灯光冻”的说法,因为“卢[辶] [淵]”一印已明显具有多种文人篆刻的痕迹,它的艺术性之高同时期南宋印章中是极罕见的;三是恢复了“印石之祖”的身份后,天台宝华石的身价便不同以往,如果经过勘探表明它是有相当数量的质地优良的富矿,那么它在今天的著名印石中的地位便将刮目相看。19日上午召开的专家论坛会均对此有了积极建言与前景观瞻。配合论坛,天台有关部门邀请了上海小刀会8位篆刻家陈建华、陈佩荣、黄连萍、杨祖柏、张炜羽、张铭、夏宇、李滔在天台博物馆举办了“天台山佛石文化旅游篆刻展”,所有篆刻石章一律采用天台宝华石,这是小刀会继今年初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举办“走进高校”篆刻巡展之后又一次重要篆刻展览,“天台十景”组印和合圣地、桃源春晓、济公故里、赤城栖霞、双涧回澜、华顶归云、石桥雪瀑、寒岩夕照、琼台夜月、螺溪吊艇乃首次亮相,8位上海印坛篆刻好手或工或放,尽展才情,而我尤其欣赏他们篆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印,法制、敬业、自由、平等、爱国、公正……二字印在秦汉战国时期特别多,有些经典性的作品真是出神入化,从一个侧面说明篆刻是一种少字数艺术,也说明中国汉字每一个字都有它延伸无穷的艺术性,篆刻艺术的迷人正在这里。而篆刻艺术能走向文人化的关键就是石质印材的介入,也就是文人篆刻崛起的标志。石质印材首先解决了文人参与篆刻面临的难刻问题,其次是极大地丰富了篆刻的线条表现,如果还有第三点的话是迅猛促进了边款艺术的发展,当然还有一个副产品是慢慢培养了印石文化,使得印石文化变得好玩有趣并吸引大众参与的热情。
希望天台宝华石不要过热地沾染商业气息,天台是和合文化的圣地,宝华石应该保留它“一念三千”的虔诚,以石养性,以性养石,善保珍之是为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