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图像的纵深

“展卷图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长卷中的时代图景”策展手记

  图像的纵深

  “展卷图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长卷中的时代图景”策展手记

  文/丁澜翔(深圳)

  关山月美术馆馆藏有关山月先生描绘鄂北农田水利建设的长卷《山村跃进图》。此长卷纵31厘米,横1529厘米。全图按照冬、春、夏、秋的时间顺序,描绘了均县凿山开渠、引水上山、兴修水库、农村建设与喜获丰收的动人画面。题跋写道:一九五七年根据鄂北山区社会主义建设所见所感构成斯图,一九五八年夏画成于武昌扬子江之滨,一九八〇年初夏关山月补识于珠江南岸。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画坛,以长卷形式表现新中国图景的作品并不多见,当我们展开《山村跃进图》时,就被画面深深打动,这也启发我们决定以该作品为主,结合馆藏的关山月先生相关主题的19件作品进行研究和展览。

  在策展筹备之初,我们尝试通过文献整理工作发掘作品背后的历史细节和文化意义,不过,随着资料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大致了解到这幅画的历史背景,但是却很难继续探究作品中细致而具体的内容;所以策展团队决定进行实地田野考察,考证。去年3月14日,在联系上湖北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之后,我们策展团队一行四人从深圳出发前往丹江口,也即是关山月60年前考察学习农村水利建设的均县。经过一周左右的走访考察,我们获得大量一手资料。

  我们采访到了当年和关山月有过交流的陈天裁先生,陈先生原来是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1957年冬天还是中学生的他曾探访过关山月。我们给陈先生看了长卷的复制品,老人家很感慨。由于陈先生的特殊身份,既是画家、又有从政经历,退休之后在当地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所以他的陈述显得非常重要。他说到:“纵观这幅画呢,我觉得这个时代的气氛还是非常浓的,这个时代的背景还是抓住了。1957到1958年,作为艺术创作,我觉得他画的不是局限在均州城,而是纵观整个鄂西北的印象。你要说指到哪个点,哪个景致,这恐怕不是那么回事。只能说他整个构图构思、场面的表达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包括人物的穿戴、墙上的标语口号等等。”陈先生的陈述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陈先生提到关山月并不是拘泥于具体的事件和地点,而是纵观整个鄂西北的印象,这和关山月的考察活动以及写生积累是分不开的。第二点,他说到和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浮夸画风不同,关山月的作品是符合实际的。接下来,在刘长文先生的帮助下,我们采访到了李大贵的儿子和李大贵的外孙凌先生。他们带领我们实地勘察了关山月作画的地点。凌先生在仔细阅读《山村跃进图》之后,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长卷是以“引水上山”为叙事线索:从冬天的开山凿渠、兴修水库;春天渡槽引水到村落;夏天的水塘;秋天的丰收,皆是以引水的事件贯穿整个长卷。此外,凌先生还指出了画面的细节元素,例如引水上山的装置“水打磨”、引水的木质渡槽、新开发的公路等等。这也启发我们去寻找这些图像元素的真实性。考察归来,我们将这些采访和勘查视频剪辑成纪录片《重访山村跃进图》在展厅中循环播放,帮助观众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意义。

  在展陈方面,策展团队以仿传统长卷的展墙布置,镂空透光的卷轴窗花、古典书房的复原以及上世纪50年代的文献影视资料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视觉的盛筵和舒适的观展环境。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邀请学者对藏品和展品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细致的文献梳理。我们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材料,并配合相关学术讲座等公共教育手段,出版图册与文集,力图凸显展览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展览展期为期十个月,从去年7月22日至今年6月1日,在此期间,我们举办学术讲座,请市民和义工参加,推广展览的学术意义。此外,我们还通过导赏、媒体专场、主题活动以及“人人都是策展人”分享作品鉴赏与背后的故事,实现展览的公众意义。

  (作者为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人员)


美术报 时评 00003 图像的纵深 2017-06-17 美术报2017-06-1700020;美术报2017-06-1700021 2 2017年06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