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艺闻

写意油画的东方精神

  本报北京讯 吕明翠 陈园园 6月21日,“文脉传薪——2017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展览是以“文脉传薪”为主题的第三届展览,在2016年展出的50位代表艺术家作品的基础上,邀请各地中青年艺术家参展,以“意韵篇”、“意写篇”、“意象篇”、“意境篇”、“意念篇”五个篇章,120余位参展艺术家的巨大规模,展示创作者在油画本体语言和造型方式上的探索,以及油画材料的创新性应用与中国传统文脉的关联,呈现写意油画学派整体面貌。

  “写意”是相对于“写实”的一种艺术表现风格,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一种艺术观念。这种观念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启蒙紧密相联。因此,“写意”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注重文化修养,侧重于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感怀世界与绘画传统的传承和积淀,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大门。而作为舶来品的油画,它注定逃脱不了被转化为具有东方文化精神的艺术表现方式。如果说中国写意画是画上题诗,诗书画印缺一不可方能体现诗风文脉,那么西方油画则将诗的意境融入画中,内敛而含蓄地体现诗意与意境,两者有质的不同。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中国油画从最初的模仿、接受到消化、吸纳、创新,是秉承“中西融合”和艺术民族化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徐悲鸿、刘海粟、关良、常玉、潘玉良等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且带有鲜明中国写意精神的作品。在杭州国立艺专的体系中,出现了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吴大羽、苏天赐等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和国际影响的著名画家。新中国成立后,罗工柳、詹建俊、靳尚谊等艺术家不断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被几代油画家们所看重,他们以文化自觉者的身份践行了具有东方文化属性的艺术创作。

  面对当代艺术思潮在媒介和观念上的不断挑战,如何梳理传统文脉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并向国际艺坛提供中国文化的贡献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新的全球文化格局中,这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更是东方文化的精神魅力使然。把艺术创作上升到哲学高度难免过于严肃,但“写意油画”的研究和学术理想付诸实践需要开阔的视角和强大的理论支撑。

  西方艺术家梵高最先认识到了中国水墨画的笔触如同写字一般的奥妙;毕加索最崇拜的是中国的大写意花鸟画家齐白石。他们的例子告诉我们,艺术的繁荣在于东方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依托。因此,“写意油画”的提出,是时代所需又是历史的必然,它把中国写意精神融汇到油画表达中,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形成艺术家的个体语言及风格,呈现不同面貌。


美术报 艺闻 00007 写意油画的东方精神 2017-06-24 美术报2017-06-2400018 2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