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导师这样说]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许欲晓
近些年来,艺术学学科中各专业方向的学位论文水平参差不齐,已经影响到相关艺术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术声誉,学位论文质量问题也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多年来从事教学管理、指导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以及评阅校内外学位论文的切身感受,有相当一部分创作艺术专业的学位论文达不到《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选题缺乏思考。理论创新不够。学位论文的选题本应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然而,许多学生在论文选题上缺乏对创新性问题的重视,常常会选择研究成果众多的研究对象作为论文题目。理论上既不能创新,更说不上有独特的见解。
第二是逻辑性、系统性差,论证不严密。学位论文缺乏起码的内在逻辑联系与系统的阐述,结构凌乱,写作随意,上下文不能贯通。
其三是问题把握不够准确。一些学位论文以散文、随笔的风格行文,文中常常插有大量的叙事与抒情,大大削弱了学位论文的理论性、学术性。
第四个方面是格式不规范。部分学位论文的题目、摘要、正文章节的格式、图表、数字引用、参考文献的引用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尤其是文献引用非常随意。
以上现象主观上是学生对学位论文不够重视。同时,各大艺术学科院校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导致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技能技法的提高,而忽视专业理论研究、专业写作课程的教育教学。加之毕业作品展览的压力,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用于毕业学位论文撰写实践的不够,从而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客观上,我国艺术学科院校本科招生体制中对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偏低,造成学生写作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的先天不足,这种现象也会延续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观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阻碍了学生撰写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
依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想要提高艺术学科学位论文质量,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求导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关系。大学阶段的学习,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专业实践方面的训练,而是要有理论的指导学习,这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要从实践进入到理论的研究,要确立这样的指导方向。其实研究一个技法,如果能够研究得很深入或者有创新,也会是一个培养的目标和标准。目前我们的论文确实不像论文,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对于学术的研究缺乏深入。光从论文的题目来看,许多学生的作品显现出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说明学生在实践与理论方面是不平衡发展的,这是我们在学院的专业教学中应该需要重视的问题。即使在技法的研究上,学生在实践上也缺乏创新,基本上都是对技法的说明复述,很难上升为理论方面的总结。文章结构也是一样的,先讲它的历史,然后再讲它的特征,最后一点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一点体会,基本上论文结构都是如此。
其次应加强论文写作课程的训练。专业教学应该更加务实,不能总是在一个制高点上说大学教育的问题,因为中国大学教育在经过跃进式发展后,许多问题已经产生,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变化,作为教师要做好应对这些变化的准备。学院的生源素质、师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扩招之后带来的变化也是新变化,所以要更为实际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论文写作课程的训练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一个办法,从教学上应该有这样的一些具体做法去改变目前的状况。
第三个方面是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教师具有理论的视野。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调和,在专业美术院校,一般的情况是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偏爱与老师的理论视野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在教师的知识结构方面,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助于改变学生对理论研究的荒废。教师要具备一种理论研究的视野,因为所有的关于实践的问题,如果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实践的价值才有意义,也才能指导实践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如果仅仅是埋头于实践,往往就会使实践失去立足于历史的参照而缺乏理论支撑,实践仅仅是一种小范围的实践,而不能上升为理论,这也是造成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的一个原因。
从反思的角度来看,学生在理论研究上总体是缺乏必要的训练的,另外就是教与学的两个方面都需要有理论研究的共识,艺术教育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共识之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事实上是专业实践的基石,也是实践的成果,如果轻视理论、或者对实践缺乏理性认知的分析总结,学生的绘画实践一定是建立在盲目模仿的基础之上,绘画探索实践的边界越广泛,理论研究的基础就越深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以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理论问题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