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栖霞
写在李文采行书唐诗作品展开幕之际
■金晓霞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画鉴赏家李文采,字闻粲,号稠峰,1941年生于缙云。1959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科,是我国现代书法教学首届大学本科毕业生。1968年在安吉县文化馆任美术干部。1978年由沙孟海先生推荐调入浙江省博物馆。
在全国同辈书家中,李文采成名较早,1963年就有行书对联参加美院师生作品展览向社会公开展出。1967年曾代表中方与日本书法访华团进行书法交流。青年时期就有书名,曾出版了对联等多种形式的书法作品,现今仍耸立在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广场的14个大字就是他27岁时的作品。
6月26日下午,文采栖霞·李文采行书唐诗作品展在杭州开幕。
——编者按
某日,李文采先生来岭上小坐,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叠纸放在桌上。我很是好奇?不知为何。还不及细看,就见他取出其一,指着其中一排小字,说起一段陈年旧事来:1963、1964年社会上字帖很少,我想临写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从图书馆借来字帖,用拷贝纸勾描了一本,到水印工厂拓印,并请朱家济先生题识。朱先生随手取出钢笔,我急说最好用毛笔,朱先生一笑,打开笔盖,哈哈哈,原来笔头已改良成毛笔。他这经验,我后来也学了,上课时常用这改良版毛笔。
文采先生说,当时不以为然,几年前,重赏先生旧作,把题识小字放大了看,方知先生书法之妙,高山仰止!这么小的字,提按变化,极为丰富。书法史上,小字放大,如此精彩的,没有啊!厉害极了。小字难于充畅,大字难于紧结。书法学习,看似容易,实则妙处无穷,难啊!中国美院第一届本科书法篆刻毕业生,只有李文采和金鉴才两位先生,实为人生之幸也!在著名学府,又得名师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从民国而来,人才济济,得以从中研习、观摩。眼界之高,之宽广,实在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有的机缘。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
认识李文采先生,是在上世纪末,一次艺术雅集上。先生不善言谈,做人也很严谨。我那时,还在幼儿园当老师,有些天真灿烂。想来他看着也入眼,给我写了一件书法作品,作为纪念。“真趣”两字,从字意而言,如年轻的我。但用笔有力,中规中矩,却是先生一贯的书风。这次,承蒙李文采先生信任,策划举办他的唐诗行书作品展。因展览之契机,和先生有了关于书法艺术之对话,才发觉先生善谈,说起临书种种体会,尤其走进传统之不易,精辟概括!谈起汉唐以来的众多法帖,犀利点评,又活色生香,让人忍俊不禁时,也多了深思。时间如流水,这一来一去,和先生认识也有二十多年之久。但先生还是从前模样,既不见人之老去,在书法的江湖里,更是英姿飒爽的战士,与各路高手论战,关于书与法,关于继承与创新,关于书风与学养……我对书法认识太浅,就不再赘言,但做展览的快乐又正源于此,可以多听多看,即使是一段往事,听当事人说来,也更真实亲切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