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城市·生活

禅意的建筑美学

■何武贤

  唐朝有个叫贾岛的诗人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建筑物充分融入到了诗人的画卷之中,充满闲情逸致的同时,也有着几分美学意境的流露,由此对唐人禅意的审美情趣窥见一二。

  那么,建筑审美中“禅”的本意是什么?——“示单”,展示事物最简单的一面,就是禅的本意。两千多年前,儒释道哲学思潮鼎盛,东方早已提出这种哲学观点,直到唐宋时期更落实于生活的形态中。唐朝的简约观念,如今看来比后世更具现代感,更带有些禅味儿。

  而东方民宿美学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着由来已久的美学价值传承。它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建筑表达人生的态度,在建筑内外探求佛性、禅意。而禅意通过一草一木一台具象化,一步一景,一步一禅理,通过与周遭环境的相适应,去除不必要的部分,通过“留白”给人以更多的思考空间。

  禅意是东方古典建筑一脉相承的审美观。古典形式其文化底蕴及优雅的比例是现代手法所不能及的。所幸,中国禅意美学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美学养分,比如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等等,使得禅意美学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结合设计者所处的时代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学高峰。

  作为东方的审美元素,禅意如今已是西方对中国认知的符号之一。禅是简约而不赘述的,和西方的极简在此时空碰撞。西方用科技实践了极简,西方的极简其基本精神就是东方的禅,脉络有迹可寻。两千五百年前,禅风的鼻祖,是印度释迦摩尼佛“微笑捻花”,大伽叶会心而笑,到了达摩来到中原,之后传到日本,以不立文字,由悟性出发,其后,日本浮世绘流入西方,植入的种子进入西方,回归精神感受的主张逐渐成为主流。相较于北欧将自然材料在轻巧的设计中融入文创生活、日本在严谨规划中有条不紊地展现“秩序之美”,中国禅意表达的极简,是希望在极限中找到那一份单纯,这份单纯就是“禅境”,静静地感应着内在性灵的力量。

  时至今日的“美学热”已不单单是一个社会含义,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交流的一种表现,就民宿建筑领域来看,在城市,人们从长期的空间压抑中解放出来,寻求人与空间的疏离;在乡野,无序的建筑逻辑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取而代之。凡此种种,都表现出强烈的对美的诉求。

  今天,富于禅理的建筑审美诉求能够重新回到人们的审美视野,在传承“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种古典朴素的美学概念基础上,又有泊来审美元素的相互碰撞,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水立方SPA馆的设计中,在中西元素的冲撞与互补中展现出上海风情,经引导走入禅境步道抖落根尘,接着进入了让人安定的贴地设计空间,生活禅意扑面而来。

  当前的民宿建筑如何体现美学的价值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种审美观念的传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是中国民宿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也就是说在简约的西方形式中展现出东方的人文与哲学精神。

  (作者系台湾室内专技协会理事长、IDS 〈国际创意点石设计研究院〉国际设计中心联合发起人)


美术报 城市·生活 00019 禅意的建筑美学 2017-07-22 4591985 2 2017年07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