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以8个学术单元——时代强音、传统再造、现实关切、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意象生成和历史回望,系统地展示了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种画种,既有“伤痕”“乡土”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有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它们涉及多种媒介、多个形态、多个系科。丰富地展现四川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与新生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与丰硕成果,较为全面地呈现2000年以来川美艺术创作领域的新线索、新方向、新谱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语境下的创作谱系。无论是西南地域本土生命状态的呈现,还是新一代艺术家都市生活体验的表达,抑或是新世纪以来以日常、微观、叙事为主题的川美新锐的“新现实主义”创作,都是对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真情描绘。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师生作品多次集体在北京亮相,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时隔33年,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再一次来到北京,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院创作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许。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艺术现场也在改变。艺术的创作逻辑与语言生产方式、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和需求也在变化,同时美术学院在变革,艺术教育的模式也随之改变。在这样的语境下,学院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与当代艺术加以融合?或者说,学院教学如何与当代艺术取得一种平衡?
本期,我们聚焦“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研讨会,就四川美术学院这几十年发展的脉络与形成的创作传统,来谈谈当下的艺术创作、艺术教育模式与学院转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