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剡编竹艺》课例开发
■骆玲萍(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在课改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引智”本地非遗传承文化进校园,将嵊州竹编非遗引入学校,进入课堂。有效利用竹编工艺材料的特殊性、艺术的精湛性、竹编技巧的多样性及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等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了立足于嵊州竹编传统工艺资源拓展性课例开发,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设计系列课程,细品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从内心深处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自觉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既提升了学生工艺美术素养,也滋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嵊州竹编有百年以上悠久历史,技术精湛,世代相传,被国务院授予“竹编之乡”的称号,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引智”本地非遗文化进校园,将嵊州竹编非遗引入学校,开设快乐竹编坊,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也正是因为竹编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引导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具有其他门类和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另一方面,竹编工艺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中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热爱工艺美术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志向,也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活化利用竹编工艺其独特美感、精湛技艺、工艺品质、创新精神等方面加以学习、吸收和实践,有助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几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我们从学生出发,多角度全方位挖掘其作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设计课例,设置体验课、欣赏课、实践课、探究课、创作课、游学课等多种形式。
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领域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美术新课标》中指出:通过“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掌握造型性艺术语言的要素和原理,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从中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嵊州竹编其独特的竹材特质,有着可薄加工,可劈成篾丝细如发,篾片薄如纸的特性和更强的弹力及柔韧性的优势,可编织可重构多种造型变化。利用竹材特点进行造型表现,比起以往的纸质、棒质、塑料等材质那是别样的手感和新鲜感。竹编工艺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线的立体构成,因为它是由竹篾通过交织缠绕,挑压等造型方式而构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形象。课堂上还可以打破传统竹编用线材去造型的特点,运用除线材以外的点材、面材和块材等为竹编塑形,并综合运用多种材质丰富作品表现。例如让学生试着将竹篾丝进行卷、弯、插、接,交叉编、对向编等各种方式的变化造型,或是让学生欣赏多种夸张变形的动物图片,编制平面竹编作品等。
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制作出了造型各异、富有创造力的夸张生动的竹编作品。课堂上,老师智慧地引导学生参与想想创造,积极地进行思考,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而自然,如行云流水。学生不仅保持学习热情,而且思维十分活跃,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既理解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增进对家乡民间艺术的了解,又激发起浓郁的兴趣,并培养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和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竹编工艺多是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无穷创造力的结晶,是民间艺人的智慧才能之结晶,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并且竹编工艺完全凭手工制作,与现代大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有着本质的差别,它是完整的、自由的、心灵的、审美的,它实现了人通过这种劳动技艺显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完整的劳动成果。因此,从“设计·应用”领域拓展创意竹编课例,通过对竹编技艺的体验和学习,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来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又有对身边民间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很巧妙地达到“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目标。
嵊州竹编其中一大艺术特色是模拟动物器皿,其动物造型的夸张变形与实用性的巧妙结合,是值得学生借鉴学习的艺术特色。竹编艺人将动物创制成坐、卧、蹲等形态,还大胆地删去四肢,巧妙地把夸饰后的动物形象和传统的罐、盒、篮、盘有机结合起来,创制出别具一格的动物形体器皿,让消费者在使用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工艺美术形式美感与其功能的统一在这儿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表达,在编制《小竹篮》、《小箩筐》、《果盘》等实物中引导启发学生开展创意设计。
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的态度。传统竹编工艺是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发展并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蕴含着本地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生活观,反映了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民族精神在美术上的视觉显现,构成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在“欣赏·评述”课中,拓展设计有关本土竹编工艺的欣赏教学课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嵊州竹编工艺的艺术精湛性体现在其造型和编织技艺的完美结合。《岳飞》便是一件编织和造型都达到一定程度的优秀作品。嵊州竹编作品的精巧构思上,《沧海还珠》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作。
传统竹编工艺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既有取材于古代文学的题材,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既有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也有反映自然百态的作品;既有弘扬传统美德的寓意,也有倡导时代新风的传递。在突破重点的过程中,可以用谈话法、表演法、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受竹编独特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发扬地方文艺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嵊州竹编传统文化是特定地域群体、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映和结晶。通过这些作品及习俗,我们可以直观和形象地了解这个地域的群体或民族在宗教信仰、历史变更、生产生活方式、审美习俗等方面的信息,既能够加深对这个群体或民族的认识和认同,还能够从中借鉴和分享他们的优秀文化。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了解和认识自己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则更是必需的。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出发,设计如《走进嵊州竹编》、《嵊州竹编发展调查报告》、《家乡竹编寻根活动》、《走访竹编艺术大师》等有关传统竹编工艺美术教学拓展活动课例,使学生在综合探索中,了解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特点,理解其中深刻的精神内涵,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在美术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例:《走进嵊州竹编》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初步了解嵊州竹编实用性和历史的悠久性,体会家乡人们的智慧;
2.通过探究和尝试,了解竹编工艺的技法和流程,并获得初步的技法体验;
3.通过广告宣传和未来畅想,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唤起学生保护、传承并创新嵊州竹编非遗文化的责任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制作流程,赏析精湛技艺,激发学生对嵊州传统工艺的喜爱、自豪之情,感悟传承、激励创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挑选自己喜欢的竹编作品,自由分组入座。
2.观赏桌面摆放作品,说说你对嵊州竹编的第一印象。
二、追历史,回味感受
1.学生交流嵊州竹编历史起源,发现生活中竹编用品;
2.教师小结。感受人们的智慧创造,竹编生活实用性。
三、赏工艺,探究体验
(一)看视频,了解竹编工艺流程;
(二)尝试、体验竹编技法。
1.学生探究编织;
2.教师引导“挑”“压”技法;
3.老艺人展艺串球。
(三)探究嵊州竹编工艺发展历程
1.汉晋时期——明清时期——20世纪80年代;
2.采访老艺人胡爷爷;
3.小组活动:为嵊州竹编设计广告。
四、想未来,传承创新
1.学生畅想嵊州竹编未来;
2.欣赏竹编创新作品;
3.总结:生活需要我们去创造,嵊州竹编需要我们去传承。
五、拓展
通过跟嵊州竹编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对家乡的竹编文化资源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也拉近了文化与现实的距离,学生认识到:现实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文化的最好承载;现实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每个人在家乡的土地上生存和生活,就是在创造文化。通过竹编系列活动,竹编文化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并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孩子们“不忘回家的路”,保护、传承和发展本土民间工艺美术的意识已扎根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