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城市·生活

文章导航

以自然的方式建造

——王澍答观众提问

  以自然的方式建造——王澍答观众提问

  问:在之前的演讲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平立剖,所以想请问您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如何发展概念的?用什么设计方法去推进方案的深化?

  答:一般从思考开始,概念草图并不多。先从看、听、说(讨论)到有比较清晰的概念,再开始画手图,一般也就一两遍;其实中国传统的工匠也是这样,深度思考之后再清晰地把所想的画出来。比如我在富阳三馆这个项目中,总共就画了两遍草图,第一遍大概是半小时到一小时成形的粗略的草图,然后大概思考一、两天,第二遍草图一般从左到右,一气呵成。之后再用相关的平立剖去阐述草图是如何实现的,透视的理念是如何延续的,把空间的位置具体落实,从而延伸自己的设计系统。设计不光是关于造型和形态,也关于功能和空间的使用。

  问:您认为建筑师必须是学者么?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吗?您在设计的过程中材料一般是如何选择的?比如在富阳三馆中在人工凿石后浇筑混凝土建造的立面。

  答:在中国还有好多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做发挥人工的潜力。对于当地的工人来说,如果要做一些高技的建造,是很困难的,相反,在做一些砖或者石头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师。你必须知道在本地有什么材料可以用,如何使用工人,让他们骄傲自信地运用他们的能力,然后一起完成美丽的建筑;像我们的小工作室就可以一直坚持做一些比较当地的,和全球化商业标准化不一样的东西。

  问:在古代中国艺术家是属于古代学者么?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答:在古代中国,我们对艺术、建筑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历史中,首先有学者的概念,其次才有艺术家的概念。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说跟艺术相关的东西,地位其实是很低下的,只是相当于一项技能而已。学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政员,比如明代著名学者文徵明,对于他来说,写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书法,最后可能才是绘画和关于艺术方面的东西。在古代中国其实是没有建筑师这个概念,学者并不知道平立剖具体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哲学家,设计了基本的规则和维度,然后由工匠去实现,这两个世界通常是分开的,合起来才叫做建筑。

  问:请问可持续性在您的建筑作品或者材料选择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可持续方面不仅和材料直接相关,我们还始终可以将回收的材料并运用在我们的作品中,在中国近20年的发展中,大批古建筑或者老房子被我们自己拆毁,超过90%的历史建筑消失了。因此,在中国这种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可回收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你真的要这样做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常见的砖,几百年的不同做法累积下来,目前就有超过80种不同的砖,怎么让不同尺寸的砖组合在一起呢?我认为机器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人聪明的手才能把他们放在一起。逐渐地,一些传统的老式材料将被越来越少地利用,这一点我是非常反对的,因为我们有义务去保留这种传统的建造历史。目前,我们开始使用可回收的土作为建筑材料来进行一些尝试,期待下一阶段会有新的成果。

  问:把概念传达给承包商和施工方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希望您能分享一些您和承包商如何共事或者和施工工人一起工作的经验?

  答:在成立业余工作室之前,我有超过10年的工作经历(集中在1990-2000年之间),主要的项目是一些小型建筑或者旧建筑改造项目,因此我有很多机会和当地的工人一起建造,当时像我这样的建筑师是非常少见的。因为研究生很少,大部分本科毕业之后都在设计院工作,他们并没有兴趣在这种相对卑微的环境中参与到建造过程中去。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通常学者和工人是不会在一起的,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这是学校里学不到的,所以我更多地在施工现场自学,从早到晚和工人在一起,虽然当时不会画学校教授的专业施工图,但是我知道怎么实施。当我知道了所有施工的做法和细节之后,就没有一个工人能在我面前偷工减料了,甲方也就对我充满了信任。

  问:请问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关系在中国是怎么样的?比如您在杭州南宋御街的改造设计中具体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答:南宋御街是一个在古街区域非常好的项目,古城大概90%已经被损毁了,因此政府选择了这条街作为一个机会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这里有大量令人困惑的和复杂的情况,当时其实有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拆毁现代建筑,打造一条明清风格的街道;第二个方案是拆毁其他中式或者现代的房子,基于现有的一些不错的19世纪西式风格的建筑,改造设计成一条欧式风情街道。非常庆幸政府最后选择了我,因为我的想法就是想保留所有真的东西,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丑的还是美的,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都是中国城市最真实的体现。很多人为了博取眼球,不惜拆毁现有真实的街道,现在好多城市为了所谓的保留传统,充斥了大量假的建筑,是很糟糕的。

  问:水有时候会让人们很幸福,有时也会带来烦恼,但特别对于浙江或者杭州来说,为什么水是重要的,水是如何影响建筑和人们的生活的?

  答:我的回答是我们就活在水中,因为江浙地区半年时间处在降水之中,非常潮湿,水系也非常发达。这不仅仅关于空间,更关于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比如你置身传统的挑檐下,望着淅淅沥沥的雨,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有意境的场景。如果你在这个区域中,设计的建筑和气候、环境没有关系的话,是没有意义的。我一直想让人们知道,建筑是为人们生活所建,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问:我们看到富阳三馆中,优雅的弧形屋顶和中式传统建筑呼应,但是为了达到较大的跨度,还是采用了混凝土作为结构。请问类似于这种传统的结构应当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能有所体现?

  答:比如我也采用了木结构在一些小的建筑作品中,但对于尺度较大的建筑是不太可行,因为空间跨度的需要,可持续绿色节能的要求等等,在满足这些条条框框的过程中,建筑设计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比如现代建筑最常见的内外界面不同,我认为那些装饰性的东西不能称为建筑。为了保持建筑设计自身的意义,我一般把较大尺度的建筑切分成小建筑的组团,从而有机会在每一个小建筑中去实现建筑和空间本来的意义。

  问:在之前的项目展示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室外的照片,但是很少看到对室内的照片展现,请问您在室内方面是如何在视觉和感知上体现强有力的美学的?

  答:因为当地气候和传统问题,大部分时候非常闷热,所以人们会有很多时间呆在户外运动,在层层叠叠的组合空间中,充斥大量内外交替的空间,所以我们无法把内外完全剥离,很多空间在室外,但是屋顶的保护,真正的室内空间其实反而少了。富阳三馆为了满足功能需要,室内空间是非常大的,但是还没有完全建成,所以暂时没有很多展现。

  问:您展示的大量建筑是在郊外或者自然山水状态下的,如果考虑在城市高密度建筑环境下,没有很多空间连接山水和自然景观的情况下,您会如何应对从而继续展现之前的关于水的设计理念?

  答:其实我展示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在密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下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建筑本身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我想之后会有更多的尝试。

  (本文记录者:康奈尔大学建筑系硕士 蔡泽宇 张晗悠)


美术报 城市·生活 00021 以自然的方式建造 2017-08-05 美术报2017-08-0500018;4716853 2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