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陈履生微言

  在博物馆看什么

  到博物馆、美术馆去看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很清楚,因此,有些人基于这样的不清楚,开始担心未来的博物馆会消失在现代的方式之中。现代方式真的会颠覆博物馆的存在吗?放心,那是不可能的,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可能会有很多新的现代方式介入到博物馆之中,然而,其基本的文物和艺术品则是无法取代的。

  博物馆是永恒的存在

  如果仅从图像和视觉的一般意义来看,客观地说,在电脑上就可以满足基本的要求,而且看得比在博物馆中更清楚,可是,失去了现场感,这正如在现场看足球比赛和在电视机前观看完全不同一样,电视机再大再高清,也不可能颠覆足球场的存在。

  不能喧宾夺主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界一哄而起的所谓新的方式,就是声光电,包括多媒体等,各馆中几乎是大同小异的一味地追捧。这些方式的使用如果是建立在更好地呈现博物馆专业、更好地展现文物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在联系公众、服务公众的基础上,那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为了新方式而使用新方式,那就喧宾夺主了。

  博物馆的核心是藏品

  对于博物馆来说,方式或方法的新旧并不是很重要。放眼全世界很多博物馆,像大都会、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很多老牌的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对于新方式的运用都是非常的谨慎,而且实际用的并不是很多,甚至没有。这不是人家买不起或不会用,而是人家不屑如此。因为,在那些世界知名的杰作之前,不需任何新的方式来辅助。

  特色也是靠藏品

  正在流行于中国博物馆界的所谓新方式的应用,正在消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一切以文物来说话,用文物来表现——文物至尊。在中国的很多博物馆中,藏品可能不够丰富,或者是比较单一,缺少世界有影响力的一些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因此,中国很多的博物馆希望用新的方式来哗众取宠,来转移人们对博物馆核心价值观的关注。

  展陈显现格调

  一座好的博物馆固然需要有一些新的方式来提高展陈的水平,用新的形式和内容来吸引公众的关注,但更重要的是要呈现文物和艺术品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不在于那些表面的形式,所以,藏品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很好的藏品,再好的方式也是没有用的。现实的误区在于过度的新形式的运用,改变了博物馆的传统格调,变成了科技馆。

  还得去博物馆

  建立在互联网或者多媒体等新手段基础上的新形式,实际是可以脱离博物馆建筑这一主体之外的独立存在,甚至可以成为流动的手机浏览。移动消费给博物馆提出了新的问题,在这一新时代的矛盾冲突中,更需要博物馆在固守建筑主体内的实物陈列所带来的无法替代的观感,这种原作的欣赏是数码难以替代的。所以,还得去博物馆。


美术报 时评 00003 陈履生微言 2017-08-05 美术报2017-08-0500020 2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