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评论

《朱明尧师友书札墨迹》前言

  《朱明尧师友书札墨迹》中收录的信札墨迹,是众家所作的酬答件,往来范围较广,时间跨度较大。作为一名随笔作家、潮文化学者和地域文史研究者,朱明尧通过思考和笔耕、通过建议和策划,将师友们珍贵的信札及通过书信往来建立起来的较为亲近和持久的联系,将书信为主要“渠道”获取的私人信息,努力而逐步地将它们转化成为地方社会文化的一种资源。

  在《信札墨迹》集子中,读后感到有六个侧面较可引起人们对现当代史实的兴趣: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靠了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他将吴世昌、吴文祺、徐邦达、宋云彬、钱镜塘、钱君匋和杭穉英等等海宁文化名人写成人物随笔,发表于杭州、上海和北京的诸多报刊上,较早地在广阔地域弘扬了这些人物的文化造诣;赖于书信中的资料和由此建立的联系,他筹划或主编了《钱塘江潮诗词集》(先后三种版本)、《海宁十景诗选》和《装帧艺术家杭穉英》、《顾易生诗文墨迹选》等集子;依靠了书信的联系,他求得了吴世昌公之一幅诗词横幅(海宁唯一留存的手迹、已捐赠海宁市博物馆珍藏)、收录了辞书学家吴文祺所抄录其父朱起凤公所作的“咏钱塘江潮”五首(其他地方文献中未有录存、已编录在“潮诗选集”中);还由于书信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他建议和联系到了徐邦达、顾易生及省籍周退密、孔仲起和俞建华等文化和书画名家,为东山宝塔和塔院、西山紫微阁、盐官海神庙、金庸书院及洛塘河公园等处的建筑物上题写了部分匾额和楹联,长期展示于公众,丰富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又由于书信之“牵线塔桥”,引来了著名画家冯健亲、杭鸣时、高而颐和崔毅等在他乡的“游子”返回故乡海宁举办画展,让他们与故园的艺术界人士和观众们乡心相融;此外,在诸多书札和墨迹中,汉字书法之美及语言文体之美,也有相当典型的反映,可以选出部分引人珍赏之艺术佳品。

  书信本身是精神的产品,而精神产品在运用中还可丰富发展和提升境界;精神产品有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变为某种物质存在。例如书法和诗词可以变为“诗碑廊”的主体,书法楹联可以变成木制楹联悬挂。在此种过程中,往往需要有人去建议和策划——有群体的力量去接力,《书札墨迹》选本的受件者朱明尧同志,就属于其中的一名自觉者和践行者。

  鉴于朱明尧同志“师友书札墨迹”在现当代海宁文化交流和展示中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又由于他已将这批珍贵墨迹中的大部分捐赠给海宁市档案馆收藏,所以我们将其选辑汇编成了这本集子,以表答谢、以作弘扬,以提供浏览鉴赏。


美术报 评论 00013 《朱明尧师友书札墨迹》前言 2017-08-12 4766772 2 2017年08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