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西方对于中国书画的研究在很早就开始了。20世纪初以来,更是积累了众多研究成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的著名学者有原哈佛大学教授罗樾、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柯律格,堪萨斯大学教授李铸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高居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耶鲁大学教授班宗华、海德堡大学教授雷德侯、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原波士顿大学教授白谦慎等,他们都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一流学者。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国内的交流渐多,他们的很多作品开始陆续由国内学者译为中文出版,其研究方法和叙述模式,对国内的美术史研究有不少有益的启示。一般而言,受语言和学术背景的限制,西方的研究者不像中国研究者那样,关注得相对全面,他们往往选择集中的题目,优势是可以在一个专门的问题上研究得很深入。比如:罗樾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苏立文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研究,李铸晋对赵孟頫的研究,高居翰对17世纪中国绘画的研究、方闻对中国古代书画断代问题的研究、班宗华对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研究、雷德侯对中国佛教石经和书法艺术的研究、巫鸿对礼仪美术的研究,白谦慎对傅山和吴大澂的研究、柯律格对明代艺术史的研究……但是,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相对还未形成系统,主要集中在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几个高校。随着国内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考古材料、文献材料的出现,国外的美术史研究正呈现出越来越宽泛和多样的面貌。通过对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梳理,使我们看到了在各种思维方式碰撞之下,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