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评论

文章导航

努力建设新的审美评价体系

  (紧接第10版)上世纪80年代之初,多元思想蜂拥而入,面对外面世界的先进科技、发达经济,盲目崇拜西方的人不少。这曾引起多次的社会讨论。在美术领域,对中国画出现了否定的声音,认为“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那一时期,出现最多的词是“碰撞”。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看待外来事物、外面世界的眼光开始有了平和的心态,大家说得最多的词是“对话”。新世纪以后,中国的成就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从强调“和谐”到提出“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魅力。

  在美术创作和评论上,也正是走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亦步亦趋的“效仿西方”,到“翻译西方”、“了解西方”,中国艺术正逐渐回归自我。具体在实践中,例如,用西方的观念和手法画中国的题材或表现中国韵味,创作出了一批“混血艺术”,如“抽象水墨”、“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新水墨”等艺术形式。多向探索使得画坛呈现多元生动的艺术生态。这些艺术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有才华、充满创新精神的人,其水墨试验的形式和技法的探索,对丰富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同时应指出的是,他们的一些跟风者表现不佳,迷失自我。不少作品以丑为美、善恶不分、真假混淆,专揭伤疤、戏说历史,以至于行为没有底线、不辨是非。这种现象使传统文化受到威胁。极少数中国的当代艺术及从事当代艺术的人,受西方意识形态左右。有实例证明,一些西方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输出精神、艺术思想的角色,以经济手段与舆论导向相结合,左右着一部分当代青年画家的创作。艺术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艺术舆情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需要更多的艺术批评家揭示艺术真相,建设符合当代国情的新艺术标准。

  2002年,我随团赴欧洲考察当代艺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访了12个国家,参观了20多座美术馆和现代艺术馆、博物馆,访问过十几位年轻的华人及外国当代艺术家,还专程赶往格林的故乡,用了3天的时间去参观“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数千件作品分别在相隔数十公里的十几个分区展出,多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还有一种录像艺术,没有情节和人物塑造,让人看不懂。这些现代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架上艺术”,认为绘画落后了,要消亡了。国内也有批评家预言“科技图形将会全部代替手工图形”,即与电脑相关的“绘画”将要全部代替用手画画。

  类似游戏加表演的“行为艺术”,有不少“作品”设计得很有趣,能使人产生一种联想,给人以启迪,但这种“艺术”所承载的内容,如果偏离审美范畴,就会出现令人不适、抗拒的“作品”,这些超出一定界限的作品,与其说艺术,不如说是“恶搞”。对这种艺术现象,让人困感不解,这些人讲的各种观念、哲学、精神虽然头头是道,而在作品的呈现上,却让人似懂非懂,如没有讲解你根本看不懂,讲了你也觉得很牵强。在法国蓬皮社艺术中心及不少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不少同一画家的重复作品,更多的是观念的呈现。由此我认为,我们评判一个事物,首先要厘清它是什么,规定一个边界。我们谈美术或造型艺术,是指包括雕塑和各种绘画。这种非美术的“艺术”有它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如果不体现造型、画面,那就不是美术范畴,不能用美术的尺度和评论标准去评判。在当代中国,显然缺乏他们存在的环境和土壤。

  美术批评何为

  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是美术生态中的一对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当代中国的美术批评不能脱离中国的美术创作本体。从世界多元的格局来讲,多种文化应该各自拉开距离,并有着代表每个国家的旗帜性人物及经典作品,共同形成人类文化的世界景观。每个优秀文化的优秀代表,都是“世界”人物。但在事实上,人们往往聚焦于更有影响力的几种文化,及这些文化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尤其是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更多的是欧美艺术家。即使被几个欧美艺术大师谦虚地点名的艺术家,如毕加索之于齐白石、张大千,往往说成是东方某某人与西方某某人齐名了,更有“中国的梵高”、“东方毕加索”之类的比喻,实际上是自我矮化,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应该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延续近五千年不断递进、吸纳、传承,自我进化的文明,依托它产生的中国书画,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绘画理论、审美理想,代代传承革新,融合外来文化,丰满了自己不断强大的肌体。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的作画要旨,张怀瓘《书品》中所倡的“逸神妙能”四格十二品的品评标准,始终保持这传承发展的延续性,传之久远,力量强大。而从16世纪至今,西方美术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写实主义的文脉至伦勃朗、提香、鲁本斯达到鼎盛之后产生了变革,至印象派成为转折点,出现了不断否定的局面,观念主义艺术开始占领画坛,以艺术观念为旗帜而进行思想变革的美术运动,成了现代及后现代的基本特征,互相否定或不断递进,使美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空前热闹的状态。西方的艺术发展规律及表现形态与中国绘画不同。西方的艺术批评针对艺术的进程、状态,有相对完善的框架及论述体系。由于中国古典绘画的品评体系、术语,在当代针对中国书画创作的批评和理论阐述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革新,也即是说,当代美术评论中,基于中国古典绘画理论的当代中国绘画价值评判标准,没有创立。而更多的是用西方的眼光、尺度、标准,甚至是术语来评判,没有有效区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体系之下,作品的生产机制、审美趋向,这是造成乱象的部分原因。

  当下的中国,所创造的经济、科技奇迹正吸引着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体现国家形象的艺术塑造,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温度的部分。如前所述,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代表他们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传达他们形象的艺术语言,适应他们审美追求的艺术作品和代表性艺术家。以艺术的形式,塑造中国气派,传递时代精神,这是当代中国画家的职责所在。拿西方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来套中国人的生活、代替中国人说话,不是中国的艺术。以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例,自清代后期走向衰落后,由徐悲鸿及蒋兆和所开创的将西方造型观念和中国画笔墨相结合的体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成为能够反映现代人多彩的生活,也是能够代表中国艺术发展、承载中国时代主题的绘画表现,且仍有着很大的开掘空间。

  艺术的创造及作品的审美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化功能;二是审美功能。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即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从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绘画“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功能,到我们今天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那些反映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百态、百姓生活的人物画创作,都属于这个范畴;而以研究笔墨及形式法则为主,反映生活情趣、审美理想的作品,则是以审美为功能的作品。这两个层面常常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核心目的是传达中国气息、弘扬中国精神。代表这个时代、张扬中国精神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总体的审美上是二者兼具的,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由此,美术批评作为一种评价,如果没有共同的立场、标准、话语体系,就难以在同一个语境中展开讨论。西方艺术有自我的发展规律和表现,适应一系列对应其发展的法则,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和画家,有评价这些作品及画家的符号性语言、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中国的当代艺术,同样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及品评体系。我们的艺术要走向世界,让世界来认识,也需要我们合理的理论阐释,而不是以他者的价值观来看我们的艺术创造。如何在当代面对新的艺术状态,建设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西方,既具有传统文脉传承,又融汇当代精神,属于自己的品评框架和审美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与当代中国的艺术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是同一个过程。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和殷切期望。所以,建设以中国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具有中国立场的、具有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当代文艺理论从业者责无旁贷。

  (作者为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


美术报 评论 00011 努力建设新的审美评价体系 2017-09-02 美术报2017-09-0200018 2 2017年09月02日 星期六